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公布,全国总人口已达14亿1178万人。这个数字并非一成不变,回顾历史,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为5.4167亿,而1990年时已经增至11.4333亿。在更远的过去,晚清民国时期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人口普查,但民间通常引用“四万万国民同胞”来形容当时的总人口。
中国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这些地区肥沃的冲击平原为农耕提供了理想条件。大约7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定居农业的出现使中国能够养活比其他原始社会更多的人口。到了西汉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了5000万,而这一数字直到今天全球仅有27个国家能达到。
然而,中国人口数量并非一直稳步增长。历史上,中国曾多次经历大规模的人口减少。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和天灾,中国人口一度锐减至2500万。此后,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但东汉初期人口仅有2100万。到了东汉的鼎盛时期,人口才逐步回升至5000万左右。
而后,随着黄巾起义及三国时期的战乱,中国人口持续下降。魏、蜀、吴三国的总人口只有1660万,西晋统一后虽有恢复,但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后,人口再次急剧下降,最低时仅有1000万。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人口增长依旧缓慢。
到了隋朝统一南北时,人口一度回升至4600万,而唐朝的天宝十四年人口为5300万,首次突破5000万大关。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人口再次急剧下降,最低时降至2230万,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更使得人口减少约1187万。宋代虽然多次与辽、金交战,但在国内经济和民生上取得了显著发展,至宣和六年时,全国人口已突破1亿。
元朝时期,经过战乱与征服,人口一度锐减,但明朝时人口逐渐恢复,尤其是万历年间人口接近2亿。然而,明末战乱严重,导致人口再度下降。清军入关后,清朝重新进行人口统计,发现当时的户籍人口约为1亿。尽管战争摧残了大部分人口,清初仍保留较为可观的基数。
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人口恢复至1.5亿左右,并在乾隆时期突破2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的新高峰。晚清虽然战乱不断,但总体保持较为稳定的人口数量,民众数量基本保持在“四万万国民同胞”的规模。
清朝的快速人口增长,也得益于其较高的起点。明代人口约为6500万至8000万人之间,到万历年间,人口已增至1.97亿,尽管明末清初经历了严重战乱,依然维持了接近1亿的人口基础。清朝的强势崛起,使得其人口增长成为历史的亮点,尤其是在耕地面积扩展的背景下,清代相比前朝拥有更大的可耕地面积。清朝对边疆的控制也比前代更为严密,东北、台湾、新疆和西藏等地的开发和治理,有力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清朝的多次人口迁徙,尤其是“闯关东”、“走西口”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仅开发了未开垦的土地,也带动了中原与边疆地区之间的交流。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清朝人口的增长,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人口历史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人口的增长与减少,离不开战乱的影响。从历史中不难看出,诸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靖康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人口数量。清代自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尽管历经与台湾郑氏政权、沙俄、准噶尔汗国等对手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大多发生在边疆地区,对中原民生的影响较小。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长期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到鸦片战争前夕,人口已经突破4亿大关。农业社会中的中国,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明清时期,税制改革不断推动人口增长。明末清初,传统的“人头税”让富人和穷人交税不均,穷人因无法负担税收往往不敢多生孩子。康熙年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放宽了民众的生育压力,并为生育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了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得穷人家庭可以更自由地生育,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近30种海外作物的引入,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耐旱高产作物,也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作物不仅增强了土地的粮食产量,还有效支撑了中国庞大人口的生存需求。
综上所述,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变化与战乱、政策、农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灭绝,但每一次恢复后,中国都凭借着农业的发展、税制的改革以及不断扩展的耕地面积,逐步恢复并突破了人口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