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有人能看透英雄结局,却自己不染风尘。他们究竟是谁?
一个算准了刘备的死期,一个断定诸葛亮的命运,还有一个预见了邓艾、钟会的兴衰跌宕,这三位“神算”,到底是怎样料事如神的?
“得卧龙凤雏者,可安天下。”这是司马徽对刘备说的第一句话。
公元208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总算请出诸葛亮。官渡之战已定北方归曹,孙权盘踞江东,天下三分的局面,人人都在打算盘。
刘备趴在小屋门口,迫不及待地把《隆中对》递给司马徽,想听听他对未来的看法。司马徽看了一阵,长叹一声:“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说完,他抚须不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别人都听不懂,可司马徽的眼神已经越过纷乱战火,看到了蜀汉面临的天险与资源匮乏。他让刘备明白:即使诸葛亮神机妙算,也难以改变大势。
于是诸葛北伐,六出祁山,每次出发前,借天地星象布阵,殿后都要焚香请示,可北方根基太深,曹魏兵多粮丰,蜀汉虽险却薄,几年下来,大战未决,诸葛亮心力交瘁。
公元234年,五丈原边,烽火未尽,蜀军疲惫,诸葛亮拄杖坐于营帐,望着夜空,似乎想起当年那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他轻声叹道:“此去凶多吉少。”半晌后病倒,病榻未稳便驾鹤西去。
而司马徽呢?他没参与蜀汉政务,也不出谋划策,依旧躲在襄阳,常有后学来求教。
有人问他:“先生当年为何不跟刘备出发?”他只是笑道:“天命如此,我何必多言。”他一活就是数十年,直到寿终,才带着那句断言一起落幕。
公元214年,刘备平定益州,手握蜀地,兴奋异常。那天夜里,府衙宴会厅灯火通明,刘备举杯邀诸将。
就在大家推杯换盏时,一位身着青褂的老者徐步而入,自报姓名:“某姓张,擅长图谶学,愿为主公占卜。”
众人哄笑:蜀地烽烟四起,哪有闲心算卦?
张裕却神色淡然,面向刘备,朗声道:“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话音落下,厅中鸦雀无声。
有人咳嗽几声,却没人打断他。
这句话很快被传入刘备耳中,他听后皱眉:“寅卯年?
那是何年?”左右答道:“得益州一算,正是二二三年,正是寅卯。”刘备听完,只是沉默。
而此时,他正盘算汉中之战。
张裕又来府上,拂衣而立,说:“汉中之事不宜轻动,恐有损折。”刘备却不听:“夺取汉中,乃关中咽喉,无可不取。”结果虽胜,却损兵折将,黄忠献马失蹄,诸将体力透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蜀汉。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爆发,刘备穷追孙权,一遭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军中精锐尽失,白帝城下,刘备抚剑叹:“九年天命,果如张公所言。”不久,病逝。正是他得益州第九年,寅卯之月。
事后,蜀中传闻:张裕因此被刘备下令捉拿,押往街头。有人劝带刑者留情,他摇头道:“我言出必行,生也无悔,死亦何惧。”话音刚落,断头台落下。临刑前,他还笑着说:“算准天命,只是告诉你们别不信。”
后人感叹:张裕的一生,就像那夜宴厅的灯火,绚烂惊人,却转瞬即逝。
黄初元年(220年),汉室宗亲刘寔出生,长于经学,避开权争。公元263年,魏准备灭蜀,邓艾、钟会带兵南下。
军中谋士纷纷测算险阻,唯有刘寔在家书房里,轻轻点头,说了句:“破蜀必矣,而皆不还。”
众人笑他无知:蜀中三分地势,诸葛瞻镇守,谁能轻取?
可数月后,邓艾翻山越岭,奇袭阴平,直插成都。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蜀汉大势陨灭。
钟会配合正面进攻,刘禅出降。
魏朝得手,正欢庆时,司马昭忌火并邓艾,钟会图反,内讧激烈。
最终邓艾被卫瓘所杀,钟会亦遭部众乱刃所挟,两位猛将血溅旗帜,无一生还。刘寔的预言,一字不差。
那一刻,他只是淡笑:“天道轮回,如此而已。”此后,他不再开口谈国事,专心著书立说。
直到咸和六年(310年),抄书之手方停,终以九十高龄谢世。
有人问他:“先生何以不入幕辅佐?”他答:“我能看破,却不愿参与;既知人间苦,何必再添愁?”
这三位“神人”,或明哲保身,或直言不讳,或隐世写经。司马徽一语成谶,让诸葛亮未得其时;张裕算尽刘备生死,却难逃斩首命运;刘寔看透邓艾钟会,却只愿独善其身。
他们都曾想干预历史,却发现时代洪流无法逆转。乱世之下,天命难违,即使料事如神,也终究只是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注脚。
信息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裴松之注《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