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朝的平贼将军左良玉正在九江休整。一天,一名兵士匆匆赶来,向他报告北京的战况。当兵士说出北京已经被李自成攻陷、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时,在场的所有将士都震惊不已,左良玉也忍不住痛哭流涕,为死去的崇祯皇帝哀悼。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左良玉曾多次接到崇祯皇帝的召令,要求他率军北上救援北京,但他却一直没有行动。直到崇祯皇帝死后,他才显得异常痛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左良玉迟迟不愿率军北上呢?为何他在得知崇祯死讯后,又表现得如此悲伤? 左良玉,少年时父母双亡,被叔叔收养。长大后,他参军进入官军,开始为生计而战。在随后的战斗中,他表现得非常勇敢,屡次立功,得到了大将孙承宗的赏识,成为了先锋官。随着明朝末年的战乱加剧,左良玉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尤其在1632年,他带领军队成功镇压了河南的农民起义,获得了明廷的嘉奖。
之后,左良玉开始与起义军如李自成、张献忠等对抗,经过几番交战,他逐渐成为了明朝末期的一个强大军阀。然而,1642年,他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大败,撤退到武昌并重新整顿军队,开始集结兵力,自保而不再积极出征。 这时,李自成率军北上,逼近北京。崇祯皇帝深知北京的防御已经岌岌可危,于是紧急求援,让左良玉赶来增援。然而,左良玉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尽管崇祯皇帝为此不断加官进爵,试图用政治利益动摇他。这一切都无法促使左良玉出兵,直到最后,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那么,为何左良玉会选择不出兵救援北京呢?历史学者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左良玉高估了北京防线的坚固性,低估了李自成的攻势。 他认为北京的防御足够强大,而李自成的攻势可能会被拖住。因此,他选择等待崇祯皇帝对自己提出更多的政治利益,试图通过这种“讨价还价”来增强自己的权势。 第二,左良玉心知肚明崇祯皇帝的性格。 崇祯常常多疑且不自省,许多像袁崇焕这样的将领都曾因效忠而惨遭冤屈。因此,左良玉对崇祯的信任逐渐消失,害怕一旦出兵后会像之前的将领一样遭到冤枉,结果被迫承受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三,左良玉因与李自成的交战失利而失去信心。 他曾多次与李自成交战并败退,这使他对再次与李自成对抗产生了畏惧,不敢轻易行动。 而在得知崇祯皇帝战败、身亡的消息后,左良玉的痛苦也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他感到愧疚。 左良玉原本以为北京能够守住,自己可以在崇祯皇帝与自己之间讨取更高的政治资本,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李自成轻易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也选择了自杀。左良玉心知,这其中有他的责任,感到深深的愧疚。 其次,左良玉失去了重要的政治依靠。 崇祯的死让左良玉失去了支持他的大树。他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失去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孤立无援,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后,左良玉成为众人诟病的对象。 崇祯一死,左良玉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算和内心的愧疚,还要承受外界的指责。他没有及时出兵救援,导致了帝国的崩溃,这让他成为了公众批评的焦点。无论左良玉是否出兵,他的选择最终都陷入了“死局”。他不能阻止历史的进程,也不能避免自己为不出兵救援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无法自拔的困境,使得左良玉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