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9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堪称东方帝国与西方强权的首次大规模碰撞。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开端,更是两种不同文明体系、政治体制与军事力量的交锋。
此前,中英双方通过有限接触,构成对彼此的粗浅认知。由于普遍存在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争的注定爆发。
英国人的东方世界观
1824年 行驶在珠江口的英国商船
战争前,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西欧世界,皆对远东世界缺乏必要的清晰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大航海时代的路线问题,清朝形象一度被认为与印度或穆斯林世界没本质区别。
巧合的是,在稳坐紫禁城的皇帝看来,无论驾驶三角帆帆船的阿拉伯人,还是依靠马匹驼队贸易的西域部落,乃至远道而来的欧洲人,都被视为朝贡体系下的“蛮夷”。这种认知幻想,直至虎门要塞的炮声响起才开始有所松动。
早期欧洲地图中 清朝的占比与印度半岛相当
另一方面,某些英国商人通过200多年接触,依然没找到与清朝打交道的高效模式。他们习惯性照搬西方经验,希望能绕开地方势力,直接与最高统治者建立稳固联系。然后借助贸易利益和技术吸引,维持自身的良好形象。
显然,该套路适于奥斯曼土耳其,也可以在伊朗或莫卧儿帝国铺开,唯独不可能对清朝产生任何效果。毕竟,传统中原帝国的财税重心在于农业,对贸易份额的索取远低于外界预期。而且在政治上维持至高身份,杜绝一切可能的对等交涉。
很多时候 英国与清朝的交流沦为鸡同鸭讲
因此,正大光明殿的地板可以迎接汉人士大夫、番邦君主,乃至愿意下跪的葡萄牙、荷兰代表。直至国力雄厚的英国人到来,立即感受到基于本能的严重不适。
彼时,包括东印度公司在内的英国利益集团,迫切希望与满清高层构建对话。可惜弄巧成拙,因为马格尔尼使团的不愉快,让清廷上下普遍认为对方是个极大的麻烦。出于维护政治正确需要,索性全然拒绝深入沟通,将局势不断往武力冲突方向推搡。
地理层面的阻隔 也是干扰中英正常交流的要素之一
清朝的自我优势迷信
数百年的贸易合作 让清朝多少有些对外认识
曾几何时,人们普遍相信清朝对外部世界毫无认知。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却表明,满州最高层已经知晓,英吉利是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域外大国。
奈何信息渠道极为有限且来源复杂,包括常驻京城的俄罗斯代表、少数留居澳门的葡萄牙人、广州十三行的官商买办、西藏来的黄教喇嘛,以及偶尔造访的尼布尔使臣。因为分散且凌乱,根本不能编制出完整思路。
准备接见马格尔尼的乾隆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君臣眼中的英国,就位于喜马拉雅山对面的神毒。因为贸易需要,具备强大却不超过通常认知范畴的海军力量,陆军则无法在规模或实力层面同清朝抗衡。
当然,偏见本身确有一定事实依据。例如华南海盗对落单西方商船的劫掠,也包括对尼泊尔和缅甸战争中遭遇的新式火器。考虑到清军在这类冲突中未尝败绩,自然不可能对素未蒙面的英军有过多尊重。反倒是仰赖规模效应,得出优势在我的盲目安全感。
正在检查新建炮台的林则徐
技术层面,清朝的选择更是堪比反人类操作。由于需要用最低成本,供养规模庞大的官营作坊,所以对伤筋动骨式革新十分抗拒,对源自欧洲的新式武器缺乏兴趣。
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清廷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叩边”级别。故而制定出相应策略,准备在经济上实施全面封锁,阻断英国人获取生活必需品。同时寄出剿抚并用手段,择机瓦解蛮夷 的脆弱斗志。
清廷始终以对抗边境部落的方式应付英军
军事层面,清朝同样将英国人视为边境部落。于是选择舍弃漫长海疆,只派兵坚守几个关键要冲。等到对方被迫来攻,就利用优势火力予以彻底粉碎。
因此,道光皇帝曾下令提升沿海驻军的火炮配备比例。在福建厦门安放479门,并斥巨资修建著名的长条石壁。至于浙江定海有火炮121门,附近的镇海还有157门火炮,其中67 门是质量较高的铜炮。最大规模的珠江沿线,火炮数量更是多达660门规模。其中不少是刚从澳门买来的欧洲货,实力已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842年 英国画师笔下的清军炮兵形象
底裤曝光
1841年 登陆广州的英国远征军
与此同时,远道而来的英军同样没有掉以轻心。海军特意从本土派出了3艘装炮74门的三等战列舰,以及4艘当时最先进的蒸汽轮船。陆军方面包括4000来自苏格兰、爱尔兰和印度斯坦的步兵。这一规模水平,同样超越普通殖民地战争标准。
讽刺的是,英国人正是在战争中发现,先前对清军实力的担忧纯属多余。倒是经常觉得对手非常清勇敢,只用早该淘汰的火绳枪就敢于同自己正面硬杠,火炮的射程、威力和精准度也全面落后。等到各连队发起刺刀冲锋,才因巨大压力而全面崩溃。
全方位的落后 让清军几乎没还手之力
此外,英军甚至比大部分清军更熟悉沿海地形。这让他们得以灵活地调动兵力,选择最有利的地点交战,完全掌握战争主动权。只要愿意,就能形成局部以多打少,丝毫不顾及清朝的体量优势。
最终,英国人利用自己的地缘学识,果断选择封堵南北漕运。这让屡遭挫败的清廷感觉芒刺在背,不得不签署城下之盟性质的《南京条约》。
巨大优势让英军方面的直接阵亡者数量极少
显然,中英双方鸦片战争前的认知偏差,主要基于双方的文明差异、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以及传统思维模式束缚。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也是决定胜负归属的关键要素。
英国方面必然对清朝存有很多不理解,却并不影响他们利用手头情报,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战术。反观清廷方面,则是靠全然碎片化信息编制模糊倒影,努力总结出利于自身的终极答案。本着安定人心重于一切的理念,为自己的败亡开启第一扇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