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动荡,国内又面临苏中关系紧张。为确保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政府不得不推行三线建设,把沿海地区处在战争前沿的工矿企业搬迁到西部的山区,建立备用的工业体系。这些内迁的工厂统称为“三线厂”。
水城发电厂并非直接的内迁企业,但它对三线厂的供电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也被视作“三线厂”之一。它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钟山区的水帘洞,地处大河沿岸的天生桥附近,离六盘水市区不远,驾车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距离约二十多公里。
据1964年西昌会议的精神,为了向即将建设的六枝、水城矿区煤炭基地以及水城水泥厂、钢铁厂提供稳定电源,决定在水城建造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1966年10月破土动工,工厂分别在1974年9月和1978年12月投产运行。工程代号为572工程,专用信箱代号为300号,因此也被称作300号电厂。
三线厂的选址讲究“靠山、分散、隐蔽”,水城电厂也遵循这一原则。它坐落在大山的峡谷之间,厂区与生活区沿着白泥河的两岸延伸,绵延数公里。生活区的建筑以青砖为主,医院、学校、俱乐部、招待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到了巅峰时期,职工家属多达几万人,生活区的繁华程度甚至不亚于一个小县城。
如今的水城电厂,看似体量不大:两台额定功率各为5万千瓦的高温水冷和氢冷机组,虽然在国内当时属于相对先进的装机水平,但并不算巨大。投产后,它为水城及周边的工矿企业提供稳定电力,成为当地经济运行的关键支撑,一直靠这个电力源支撑着区域发展,直到2006年12月因地理位置偏僻、技术水平落后、能耗偏高等原因,被迫停产。水城发电厂的辉煌就此画上句号。
停产后,厂里的职工并未真正闲置,纷纷被分流到新建的大型火电厂,继续为火电事业贡献力量。唯一的遗憾,是曾经繁华的厂区生活区如今成了一座空城,许多楼房被拆除,四周杂草丛生,行走其中,仿佛让人感到时代已转身,带来强烈的荒凉感。
三线厂是特定年代的产物,当然也存在诸多不足,但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城发电厂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电力短缺,还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即使后来因时代发展需要而关停,这也是一种“寿终正寝”的结果。唯一让人惋惜的是,那些大片建筑如今被废弃,成为历史的见证。你说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