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就是除掉蒋介石。”这句话出自一位曾与国民政府合作多年的美国高级将领——约瑟夫·史迪威的私人日记。这样的言辞令人难以相信,然而,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史迪威对中国局势的深刻看法。
史迪威对中华民族充满了敬意。他坚信,尽管中国士兵穿着草鞋、营养不良,但只要他们得到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并且有合适的指挥,就能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军队相抗衡。他梦想着通过中国的庞大人力资源和美国的武器支援,创建一支强大的中国军队,将日本从中国赶出去。
史迪威,原名约瑟夫·史迪威,1904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毕业于西点军校,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1919年,他成为驻华美国大使馆的武官,学习中文并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史迪威”。1926年到1929年间,他在驻天津的美军第15步兵团担任营长与参谋长,晋升为中校。在此期间,他与马歇尔结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宣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为中将,重新被派往中国。他先后担任了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等职务,负责协调美国对华援助。史迪威在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的回忆录中被评价为“正直且有才华的军事将领”,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得到了高度认可。
史迪威对国民政府内部分裂和推诿的作风深感不满,直言批评。这种个性使他与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产生了冲突。在战场上,史迪威凭借亲民的作风获得了中国士兵的尊敬,大家亲切地称他为“乔大叔”。他在中国军队的训练、装备和补给上亲自参与,尽力将中国士兵培养成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由来已久。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令史迪威失望,尤其是蒋提出的“三倍防之、五倍攻之”的战略。史迪威认为,中国必须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有效打击日军精锐的师团。为此,他提出了在中缅印战区的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对中国的封锁,最终收复中国大陆。史迪威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方法是可行的。
史迪威性格倔强,直言不讳。他曾因脾气暴躁被同事称为“醋性子乔”,并且喜欢给他人起外号。蒋介石的外号“花生米”便是史迪威所起,嘲讽蒋介石心胸狭隘、胆小如鼠。史迪威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理想,他渴望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国军队,帮助美国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
然而,史迪威的使命并不容易完成。蒋介石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和美国的支持来维持中国的稳定,而不是全力支持战斗中的中国军队。史迪威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将中国的军队现代化,但蒋介石却对于其指挥权持保留态度。这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史迪威在滇缅反攻期间,曾尝试通过与蒋介石的反复交涉,希望得到美国的直接援助,并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努力。史迪威甚至考虑过通过美国武器装备八路军,使其能在华北打击日军。虽然史迪威试图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支持。
1944年,史迪威与蒋介石发生激烈冲突。当史迪威直接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递交给蒋介石,要求他将中国军队交由史迪威指挥时,蒋介石感到极大的侮辱,彻底决定与史迪威断绝关系。史迪威的“革命性”行为,彻底破坏了中美关系,最终导致他被调离中国,由魏德迈接任。
史迪威的辞职并未令他失去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在回国后的几个月里,史迪威感到非常失望,认为美国继续扶持蒋介石政府,是对中国未来错误的选择。1946年,史迪威因肝癌去世,年仅42岁。
史迪威虽然在中国未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对中国的政治洞察力却令人钦佩。他准确预见到国共内战的走向,并且预测了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他的预见性和直言不讳,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军事将领的复杂性格和历史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