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句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来形容蜀汉丞相诸葛亮再贴切不过。本文就用他的一生来勾勒这位智者的足迹,以及他魂归五丈原的传说。
从乾县往西继续前行,首先会经过扶风。扶风最知名的景点是法门寺,游览完寺庙之后,别忘了尝一口扶风的特色面食,把面条吃出一种仪式感。扶风与岐山相邻,风俗与口味都很相近,我们今天走的五丈原就位于岐山县境内。渭河将岐山分成两岸,五丈原坐落在渭河南岸。沿着渭河渡过河流,来到岐山的蔡家坡镇,这里交通非常便利,给人一种岐山“第二个县城”的感觉,而五丈原就近在眼前。
诸葛亮的一生堪称传奇:从茅庐出任军师,到赤壁鏖战再到出仕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蜀汉,真正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有人说五丈原并非此地,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对。要理解五丈原的定位,可以从两处证据来看。
首先是史书的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率大军经斜谷道出兵,在武功一带设防于渭滨一带;司马懿坚守不出,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斜谷道如今被称作褒斜道,谷口在眉县。诸葛亮的目标是长安,与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峙,这一段路线与五丈原的位次高度天然呼应,成为五丈原在地理上的有力佐证。
其次是关于诸葛亮去世后的埋葬安排。传说他病逝后命人抬棺向南,直到绳索断裂才正式安葬;他的墓地在汉中勉县。由此推断,五丈原的具体位置大致也在那一带的地势轮廓上,符合“介于山水之间、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特征。
走进五丈原景区,处处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元素。墙面上刻着他一生的功勋,常见的木牛流马等模型也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代入感。最深处还有一个八卦阵,游客可以走进去体验一番。祠堂里供奉着武侯的衣冠冢,整个景区虽不大,但每一处都像藏着精华,细看之下,处处都是关于他的故事与象征。站在更高的地势往下望,可以感受到五丈原独特的地势险要。
五丈原北濒渭河,东临武功水,背靠秦岭,三面环水、两面环山的自然高地,地势极其险要,视野开阔。按《地理通鉴释》所记,五丈原地势高约二十米,南北长约三千五百米,东西宽约一千米,整体呈现出一个又高又长的台塬地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五丈原”这个名字,至今有多种说法,学术界也没有统一定论。常见的几种版本包括:一说秦二世西巡时,山顶刮起五丈高的尘柱,因而命名为五丈原;另一说原本名作“五十丈原”,民间传说久而久之演变成“五丈原”;还有说法称这里的台塬呈葫芦形,最窄处约五丈,因此得名;也有人认为地形像汉代五铢钱的“五”字,原称“五状原”,后因读音相近而误传为五丈原。无论名字的起源如何,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事迹,使得五丈原名声在外,成为后人缅怀与研考的重点地点。
总之,五丈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诸葛亮的传说与精神。无论名字的由来如何,因诸葛亮而名震天下的五丈原,早已成为人们追忆英雄、感受历史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