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封建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自明代起就取消了宰相这一职务。明朝时期,内阁虽然靠近权力核心,可以代行宰相的一部分职权,但它始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到了清朝,沿用了明制,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创新。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这段时期,清朝逐渐形成了“十三五”的权力格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所谓的“三殿三阁”代行宰相职权的格局。所谓“三殿三阁”,指的是最高行政机构中的六位大学士:三殿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三阁是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这些人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宰相的代位者。再加上协办大学士,可以视作副宰相的角色。
由此可以看出,保和殿大学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阁首辅,掌握内阁的总体调度与权力中心的运作。至于李鸿章,虽然官职很高、权力也很大,深得慈禧信任,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但他并没有真的担任过保和殿大学士。为何还会被称作内阁首辅呢?原因在于:在清朝前期,真正担任保和殿大学士的官员极为少数,历史上包括张廷玉、富察傅恒等人,才真正达到这一顶尖职位。
历史的线索可以追溯到天聪年间。那时,皇太极设立了内三院,分属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后来,顺治十五年把这内三院改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和文渊阁等六处。再经过一次调整,撤中和殿,改设体仁阁,三殿三阁的格局就基本成型,于是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的标志性职位。
如果你看过热播剧《延禧攻略》,就会听说男二号富察傅恒。傅恒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不仅长相英俊、功绩卓著,还与乾隆王朝有着特殊的关系——他的姐姐便是有名的富察皇后。因功勋显赫,再加上与皇上的亲近,傅恒在乾隆十三年(相当于他26岁时)正式升任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堪称年轻有为的“宰相级别”人物。可惜命运多舛,乾隆三十五年他在征缅途中染上瘴瘠去世,年仅48岁。乾隆亲临府邸祭酒,题辞悼念,赐谥“文忠”,并赠太傅,入祀贤良祠,配享太庙。这一次的早逝被历史学家视为保和殿大学士的“终结者”,此后的一百多年,清朝虽然也涌现出许多才干与权臣,但最高统治者始终没有再次授予保和殿大学士的头衔,文华殿大学士则成为实际上的内阁首辅。
到了光绪年间,状况才出现新的转变。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士的身份被授予要职,成为实际上的内阁首辅,成为清朝晚期权力核心的代表之一。总的来说,三殿三阁制度体现了清代最高行政权力的分工与运作方式:保和殿大学士在早期担任核心首辅,后来随着制度演变,文华殿大学士在实际权力上更接近宰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