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鼎立,曹魏、东吴、蜀汉三国纷争不断,每个国家都渴望统一天下。而蜀汉的主公刘备依靠其汉朝的正统血脉,成功吸引了不少英才,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军师——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智谋超群,深得刘备的信任,也因此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
然而,诸葛亮虽然智勇双全,却也难免犯错。两个人的死,直接影响了蜀国的命运,甚至可能导致了其最终的灭亡。那两个人是谁?为什么诸葛亮会做出这种决定呢?
第一个错误人物是马谡。马谡出生在襄阳宜城,家庭富裕,父亲对他要求甚高。自小马谡便表现出卓越的才智,三四岁时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并对兵法产生浓厚兴趣。马谡有四个兄弟,其中他的大哥马良更是蜀国重臣,深受刘备器重。不幸的是,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战死,年仅三十六岁。
马谡继承了哥哥的才华,在蜀汉得到重用,尤其是诸葛亮对他颇为青睐。诸葛亮曾希望马谡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认为他在军事谋略上有独到的见解。事实上,在诸葛亮讨伐南中时,马谡凭借“攻心之计”帮助蜀军七擒孟获,成功降服南中。正是因为马谡的这些表现,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
然而,马谡的错误也逐渐显现出来。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攻占了祁山。面对魏军的防线,诸葛亮决定派兵进攻街亭,原本计划由魏延等老将带领,但诸葛亮偏偏选择了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尽管马谡对兵法了如指掌,但他缺乏实际的指挥经验,这使得他在街亭的战斗中犯下了致命错误。
马谡未按诸葛亮的指示,在不利的山顶上扎营,结果被魏军张郃包围,断了水源和粮道,蜀军最终败北。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痛心不已,并决定斩杀马谡以示警戒,维持军纪。这一决定让他十分自责,因为他意识到若不是马谡的轻敌和自大,蜀国本可能在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历史也可能因此改写。
第二个错误人物是刘备的义子刘封。刘封原名寇封,出身贫寒,但因其仁爱心肠和勤奋事事,深得刘备的欣赏。刘备看到刘封对百姓的体恤以及他的忠诚,便收他为义子,并亲自培养他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刘封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出色,屡次立功,刘备对此十分信任。
然而,刘封性格傲慢,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尤其在与孟达共攻上庸时,两人因分歧发生了冲突。刘封在孟达的调教下,曾一度将上庸稳固,但在孟达离开后,他独自一人管理上庸时却暴露出了管理上的巨大问题。孟达对刘封的能力嗤之以鼻,刘封也因此与孟达彻底决裂,失去了这个重要的盟友。
当关羽在襄樊受困时,刘封和孟达未能提供有效的支援,导致关羽败北,荆州丧失。刘备痛心疾首,最终决定赐死刘封。而诸葛亮也觉得刘封过于强势,可能会成为威胁刘禅继位的障碍,因此劝刘备杀掉刘封。
马谡和刘封的死,意味着蜀国失去了两个重要的军事人才,特别是马谡的死,使得蜀汉在后期几乎没有了可以依赖的将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最终无一成功,蜀汉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临终时,他自责道:“若不是杀错了他,北伐或许会取得成功。”他的一生虽然为蜀汉鞠躬尽瘁,但他深知,自己的失误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衰亡。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了北伐的主将,但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军事力量也大不如前。蜀汉最终未能走向统一,命运已然注定。诸葛亮一生的努力和自责,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错误也成了蜀国灭亡的根源之一。
如果当时诸葛亮没有杀掉马谡或刘封,或许蜀汉的命运会不同。但人无完人,纵使诸葛亮智勇过人,也难免犯错。而蜀汉的覆灭,恰恰反映了过度依赖某些个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