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系部队中,将军们常常按地区、派别等进行归类,其中“山东三李”和“徐州三王”等是非常著名的分类方式。但本文另辟蹊径,将三位名字中带有“绍周”的中将做一个简单的归纳,看看他们各自的生平和不同的命运。
首先说说“侄帅”何绍周。有人认为,何绍周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叔叔何应钦的照顾,这种说法可能只是部分事实。实际上,作为叔叔,何应钦并不需要每件事都亲自照顾侄子,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指点一二就足够了。何绍周虽然本事平平,但在黄埔系中却有着“侄帅”的美誉,单凭这一称呼就能看出他在仕途上的顺利发展。
何应钦对何绍周的帮助确实不小,但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何应钦无子,而妻子王文香的娘家则为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由于这种家族背景,何应钦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低调,不敢做出过激行为。既然没有儿子,他只能将注意力转向侄子,何绍周成为了他寄予厚望的对象。
1924年,何绍周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而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不到两年,他便升任团长,不过有趣的是,他并未在黄埔系的主力部队担任团长,而是到了李宗仁的第七军。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为了避免“易子而教”以及给子侄晋升的空间。通过在朋友的部队中发展,何绍周逐步积累了足够的资历,最终能够回到自己所在的部队担任重要职务。
1927年,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矛盾爆发,何应钦一度站在李宗仁一方,甚至逼得蒋介石下野。此时,何绍周的仕途本该借此机会迅速上升。然而,1928年蒋介石复出,何应钦只能靠边站,导致何绍周一度陷入尴尬。为了避开政局的波动,何绍周前往日本进修野炮战术。回国后,他又通过何应钦的关系,进入宋子文控制的税警总团担任团长,并参与了淞沪会战等战斗。
随着抗战的爆发,何绍周的职务逐步上升,最终担任了第88军军长。1942年,何绍周继任第8军军长,并在滇西战役的松山之战中表现出色。但在战役的末期,他因未能攻克松山而被卫立煌批评。由于心情不佳,他一度辞去军职,后由副军长李弥接手,并成功攻克松山。
然而,何绍周的命运并不总是顺利。抗战结束后,他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所作所为让人失望,甚至在逃离贵阳时贪污了大量黄金和白银。最终,他在1980年去世,比他的叔叔何应钦还早去世七年。
接下来是祝绍周的故事。他的军旅生涯并不显赫,战功平平。在抗战中,他作为第5军参谋长参与了淞沪会战,但战绩并不突出。后期,他在蒋介石身边表现出了较强的巴结能力,甚至不惜通过巴结与逢迎获得蒋氏的宠爱。然而,他在民众中却因心狠手辣而臭名昭著。
祝绍周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他曾在1938年担任鄂陕边区警备总司令期间,贪污重庆拨来的防战备资金,并将这笔资金分摊到普通民众身上,导致民众强烈反感。在此期间,他甚至因个人恩怨冤杀了安汉等人。祝绍周的作恶不仅体现在军事上,对待群众时也冷酷无情。
最后来说说吴绍周。他的经历与前两位有很大的不同。吴绍周的军旅生涯开始于军阀混战时期,并且得到了汤恩伯的赏识。1932年,吴绍周解救了被围困的汤恩伯,成为了汤恩伯的得力助手。此后,吴绍周进入了黄埔嫡系部队,在抗战期间多次立下战功,参与了南口、台儿庄、徐州等重要战役。
1942年,吴绍周升任第13军军长,随后又成为第85军的军长。在解放战争中,吴绍周也参与了多场战斗。尽管他在蒋军中屡次作战并取得一些成绩,但他最终也在淮海战役期间被俘,并开始了与战犯的改造。
吴绍周的被俘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原因是他根本不想逃跑。在改造期间,他与杨伯涛合作,撰写了六万余字的《美军战术研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1952年,他被特赦,成为了改造战犯中的一个特例。
总的来说,何绍周、祝绍周和吴绍周三人的人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轨迹。何绍周在前期顺利,后期坎坷,最终的结局也颇为悲惨;祝绍周虽在抗战中有过表现,但更多的是以恶名著称;而吴绍周则在抗战中表现出色,解放战争期间虽然有些过错,但在被俘后悔悟,最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得一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