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上台:日本右翼的焦虑幻觉
每当日本政坛发生变化,总有一种“风云突变”的感觉。但事实上,最终的结果往往还是“换汤不换药”。这次也不例外。
石破茂刚刚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便跃跃欲试,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乍一听,这似乎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让人联想到女权崛起、政治革新、日本可能会迎来变革。但现实却是——她并非一场风暴的开端,而是社会焦虑的延续。
从“女首相”到“日版特朗普”:右翼的旧梦未了
高市早苗的当选表面上突破了日本政治的惯例,但实际上,她的出现让日本的“保守病”更加根深蒂固。媒体常将她称为“日本版特朗普”,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她的政治主张,你会发现她更像是特朗普主义的追随者。她提倡“日本优先”,反对对外援助,拒绝移民,否定多元文化。她支持强化国家力量,试图通过政府的力量拉动经济摆脱“失落三十年”。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被时代遗忘后的固执”。随着美国衰退、中国崛起,日本不甘心再做配角。但问题是,剧本并不由它来控制。高市早苗代表的,并不是女权的胜利,而是民族焦虑。她的强硬态度,并非来源于真正的力量,而是源自对失去自信后的本能防御。
日本的困境:想脱美,却又离不开美
日本政坛的最大矛盾在于:虽然嘴上喊着要“战略自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度依赖美国。无论是安全、能源、科技,还是军备和外交几乎都被“美式逻辑”所掌控。而特朗普的回归,更加直接地向日本展示了现实——“盟友?你不过是个客户”。
特朗普要求日本支付“市场准入费”,并要求日本为“美国产业投资”买单,这种直接的勒索式要求,让东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它可以推行“日本优先”,但美国的“美国优先”仍是前提。
这种关系让日本感到困惑:它心里很反感被美国牵着走,甚至不愿意当美国的附庸,但又离不开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实际上,所谓的“日美同盟”,不过是一方依赖另一方的关系——美国负责安全,日本则为美国提供市场。特朗普让日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交易从来都不是平等的。
“对中强硬”背后的战略焦虑
近几年,日本政坛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偏右。高市早苗更是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将“安全”问题作为国内政治的动员工具。但冷静分析,这种所谓的“强硬”实际上是日本的一种心理补偿。
在经济上,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很高,尤其是在科技和供应链领域。尽管如此,在政治上,日本却经常需要应对美国的压力,结果就是,面对中国时总是摆出强硬姿态,但在背后却不得不向美国妥协。
这种状况让日本陷入了一个怪圈:它对美国点头哈腰,但又在中国面前摆出冷脸。日本一方面宣称要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实际上却两边都不敢得罪。这并不是高明的外交技巧,而是中等实力国家的焦虑与无奈。
高市的“日本梦”:一场无法实现的幻觉
高市早苗曾表示要让日本“重新变得强大”,要“重建日本自信”,并且“振兴制造业”,甚至要找回国家当年的精气神。这样的言论很容易激起民众的热血和期待,但问题是——她打算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如今日本的财政负担沉重,赤字已经超过GDP的260%;加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减少,每年少了数百万人的出生。再加上军费和外交都受到美国的限制,她所谓的“让日本变强”梦想,似乎只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根本无法付诸现实。
她提倡的“日本优先”,最终可能变成“美国优先的延伸”。就像当年安倍晋三嘴上说着“自主外交”,实际上依然在华盛顿的剧本下表演。
高市的强硬:无力的防御
从表面看,日本政坛似乎进入了一个“女性时代”;但实际上,这只是右翼政治的一种重新包装。高市早苗并不是日本新时代的象征,她更像是旧秩序的余光。她的“强硬”,只是全球格局中日本被边缘化后的自我防卫。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日本的保守派总是试图通过大声喊‘独立’,来掩饰自己正被历史推着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