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到底是个朝代?这是很多人都搞错的事。
其实,“春秋战国”是东周后期的一段动荡日子,不是像汉朝、唐朝那样一个正儿八经的朝代。那为啥一个叫“春秋”,另一个叫“战国”呢?
公元前770年,犬戎大举入侵,镐京高墙失守,周平王吓得连夜商议:“咱必须搬,都城要从镐京搬到洛邑。”就这么一次被迫“搬家”,拉开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幕。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光环彻底被褪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规矩不灵了。诸侯们见机会来了,纷纷开始大搞实力角逐。
春秋三百年,一百多个诸侯国打了四百多仗,场面可以说相当热闹。要说最牛的霸主,齐桓公当仁不让。
他跟管仲说:“咱尊王攘夷,先把内政搞好。”管仲夜深挑灯改税制、重农抑商,齐国国力蹭蹭往上涨。
第二位霸主,晋文公跑到城濮摆阵,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城濮大战后,他信守“退避三舍”的承诺,赢得了诸侯的信任,晋国霸业稳稳当当。
第三位,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之重,他那股儿“代周之心”显露无遗。
只是,那时的战争还讲“礼仪”——宋襄公打泓水之战,明明兵败,却坚持“不鼓不成列”,不肯趁人之危。可惜,光讲情义跑不赢借兵车的时代,晋国内部卿大夫你抢我夺,“三家分晋”一刀两断,把晋国给一分为三,也把春秋时代送进了历史课本。
到了战国,形势彻底变了。赵、魏、韩被周威烈王册封后,周王室的最后一点儿权威也灰飞烟灭。
天下只剩七个诸侯,战争从“争霸”变成“吞并”——谁不拼个对方灭亡,谁就得倒霉。秦国商鞅推行“奖励军功”,秦军成了“虎狼之师”;赵国推胡服骑射,把草原战术搬到中原;燕、齐、楚、韩魏各自摆出杀招。
长平之战,白起用“声东击西”断了赵军退路,十几万赵卒困在坑道里,从此赵国一蹶不振。终于,嬴政挥剑灭六国,统一天下。
那“春秋”“战国”这两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春秋”得从孔子说起。
孔子把鲁国和周边诸侯的史事整理成《春秋》,只有一万多字,却开了编年体史书的先河。孔子选“春秋”二字,不仅因为春耕秋收关系人民生计,更以此隐喻王朝兴衰。
书中他管齐侯不叫“桓公”,只写“齐侯”,一针见血地表达了不满。此书后来被西汉刘歆在《七略》里点名,“春秋时代”这个概念才真正贴到历史上。
“战国”这个名字更直白。《战国策》记了策士们的口才和七雄相争的局面,没有“尊王攘夷”,只有你死我活的实实在在。
铁器普及,长矛、戟、弓弩成了标配,武卒制带来了人民战争,打仗就像一场全民的生存游戏。苏秦扛着六国相印跑,合纵;张仪绕道楚王宫,连横。
天下局势随他们一封书札就能倾覆。大战之后,各国又在稷下学宫等地方招揽人才,准备下一轮兼并。
战国七雄体会到,只有加速改革,法治、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才有可能自保。
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统一,这不仅是土地的兼并,更是制度和文化的升华。春秋时期还要讲礼仪章法,战国时代则拚命去掉陈规,战争背后是制度创新的角力比赛。
与此同时,井田制瓦解,私田渐多,商业市舶税出现,社会生产力提升,为后来大一统的秦汉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秋”以简驭繁,见微知著;“战国”以战定鼎,淘汰劣绌。二者携手,共同编织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乱世序曲,也孕育了最深刻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创新。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战国策》][《春秋左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