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灭亡的悲剧背后,鲜有人知,在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中,有一位年轻的皇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大宋最后的尊严。她就是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后——朱琏。出身豪门,才貌出众,本该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在26岁那年,她选择了以投湖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
1127年,金兵攻占了汴京,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宫众妃被俘押送到金国。在这段屈辱的岁月中,宋钦宗为了求生竟屈辱自降,而朱皇后却毅然选择死守大宋的尊严,拒绝了“赐金浴”这一恐怖的侮辱。
究竟是什么样的奇耻大辱,让这位年轻美丽的皇后宁死不屈呢?
建炎元年的春天,汴京城内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选秀。那天,朱琏身着绛紫色长裙,头戴金步摇,缓步走进东宫。她的父亲朱处约是宋徽宗朝的户部侍郎,官职三品,名声显赫。
朱琏那年刚满22岁。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她不仅容貌出众,还精通诗词书画,常作画获得宋徽宗的赞赏。她的才学在汴京城内无人不知,甚至得到了宋徽宗的亲自称赞。他曾说:“此女子当真是难得的人才。”
朱琏的母亲出身开封府,早早地教导她为人要明事理、知进退。她不仅礼仪得体,待人接物也非常温和,因此在汴京城内,她的名声一度非常好。
由于朱琏的才华,宋徽宗决定将她选入东宫。太子赵恒虽喜爱诗画,但为人性格温和,宋徽宗认为,朱琏的才学与品德正合适担任太子妃。建炎元年三月,朱琏正式成为太子妃,开始了与赵恒共同度过的宁静时光。
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建炎二年,宋徽宗突然退位,赵恒继位,朱琏也一夜之间从太子妃变成了皇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此时的大宋国已危机四伏,金兵威胁北方,朝廷内部分裂严重。即便如此,宫中依旧歌舞升平,朱琏却感到无力改变局势。她所作的最后一幅画便是《枯枝寒鸦图》,其中寒鸦栖息在枯枝上,仿佛预示着国家的危亡。
在宋徽宗赵佶的统治下,汴京城一片奢靡。宫中建造了豪华的园林,如“艮岳”和“万岁山”,耗费了大量国库资源。与此同时,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困苦,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很多农民不得不抛家弃地,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悲剧。
金国迅速崛起,完颜晟的使者频繁进入汴京,表面上是进贡,实则在打探国家虚实。金国使者曾回报完颜晟:宋朝的内政空虚,仅剩下浮华的排场。尽管内忧外患,朝廷依然挥霍无度,民众的疾苦未得到解决。
建炎二年,金兵南下,汴京防线薄弱,面对即将来临的危机,宋钦宗赵恒却依然沉迷宴乐,对朝政不闻不问。直到金兵攻破防线,宫中才陷入混乱。
当金兵进入宫中时,后宫女子们慌乱逃散,朱琏和其他妃子被集中在太极殿前,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从汴京到金国,都有两千多里的路程,途中,朱琏与宫女们一起被关在狭小的囚车里,生活条件恶劣,常常连水都难以求得。
朱琏在漫长的囚禁途中,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为金兵们弹琴、吟诗。尽管她身体虚弱,手指因长时间弹琴而出血,金兵们仍不放过她,强迫她继续演奏。
她曾写下诗句:“北风吹冷透囚衣,万里长途泪满衣。不是金戈能折服,只因国势已离披。”这些诗句后来被宫女带了出来,传为千古佳话。
经过漫长的旅途,朱琏和其他后宫女子最终被带到金国都城。金太宗完颜晟召见了宋徽宗、宋钦宗及朱琏,并以极大的羞辱进行“接见”。金太宗下令让她们经历“金浴”这一羞辱,目的就是要彻底摧毁大宋的尊严。朱琏拒绝了这一侮辱,毅然选择了以死捍卫尊严。
她在自己的囚车里独自梳妆,写下最后的诗:“国破家亡妾已知,何须更受此羞欺。明朝若问神州恨,湖底寒波葬女儿。”然后,她趁着守卫放松警惕,走到湖边,选择了投湖自尽。
朱琏的死亡震动了所有人,而宋钦宗听闻后,只是冷淡地说了句:“何必如此?”然后继续饮酒。朱琏的遗诗流传开来,她也被后人称为“节烈皇后”。
她死时只有26岁,但她的英勇与尊严永载史册。在南宋时期,诗人们为她写下了无数赞美的诗句。而金国的那位将领因监管不力被处死,他曾说:“这位宋朝皇后,倒是比她的皇帝有骨气得多。”
朱琏的英名至今流传,在那个屈辱的时代,她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宋的尊严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