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官员,出生于江苏武进。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祖父唐贵曾担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则是永州知府。唐顺之自幼聪明好学,且才华横溢。长大后,他广泛阅读,学识渊博,深得世人称赞。 32岁时,唐顺之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脱颖而出,名列第一,随后被任命为庶吉士。时任主考官的张璁并不喜欢翰林院的庶吉士,试图将其他庶吉士调往其他部门,而只想留唐顺之一人。然而,唐顺之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最终被调任兵部主事。后来,他因病回乡休养,远离了朝政。
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召回,重新任命为吏部官员。嘉靖十二年秋,皇帝下诏从朝臣中选拔官员加入翰林院,唐顺之被任命为编修,负责校对历代实录。在工作即将完成之时,唐顺之因病向上级申请请假,但当时的张璁扣留了他的请假申请,并拒绝批准。有传言称唐顺之想远离张璁,这令张璁愤怒至极,甚至拟定了将唐顺之降职为吏部主事并罢官的决策,直至永远不再任用他。 直到嘉靖十八年,唐顺之才重新被启用,担任原职,并兼任春坊右司谏。然而,由于他曾与罗洪先、赵时春一同请求朝见太子,最终还是被削去官职,遣返回乡。此后,唐顺之在江苏宜兴的阳羡山中隐居,过了十余年读书的生活。尽管他多次受到推荐,但始终未得到朝廷的重用。 当时,倭寇猖獗,赵文华(严嵩的义子)在视察军队时上疏推荐唐顺之,最终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主事。然而,由于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正在守孝期间,因此未能实际到任。待守孝期满后,唐顺之被召入朝廷,担任职方员外郎,后来升任郎中。 接着,唐顺之奉命核查蓟镇的兵籍,并上报发现兵员缺额超过三万人,现有兵力无法作战。他提出九项改革措施,直接导致总督王忬等官员的降职。随后,唐顺之被派往南畿和浙江视察军队,与胡宗宪共同策划讨伐倭寇。唐顺之认为,最好的抵御倭寇的方法是通过海上截击,避免倭寇登陆内地。他亲自乘船出海,从江阴一直航行至蛟门大洋,整整航行了一昼夜,行程六七百里。同行的人因舟中颠簸纷纷呕吐,而唐顺之却精神饱满,毫无不适。 倭寇当时正停泊在崇明三沙,唐顺之指挥水师截击,斩杀敌军120人,击沉敌舰13艘。因此,他被提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认为唐顺之的职权太小,无法充分发挥,便将他加封为右通政。然而,倭寇再次侵犯江北,唐顺之急忙命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阻击敌军,同时亲自带领副总兵刘显增援,联合凤阳巡抚李遂在姚家荡大破倭寇。倭寇退守庙湾,唐顺之紧追不舍,双方伤亡惨重。李遂计划围困倭寇,但唐顺之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决定亲自出马,指挥军队发起火炮攻击,但未能攻克敌人。 此时,三沙再度传来急报,唐顺之决定亲自前往增援,再次指挥卢镗和刘显进攻,结果仍未能成功。唐顺之十分愤怒,亲自跃马布阵。倭寇见唐顺之亲自带队,阵容严整,便坚守不出。刘显提议撤退,但唐顺之拒绝,他手持战刀,亲自冲向倭寇阵地,直到距离敌营百余步。卢镗和刘显担心再度失败,强烈要求唐顺之撤回。正值盛夏,唐顺之在海船上待了两个月,患上疾病,最终回到太仓休养。 李遂被调任南京后,唐顺之接替了李遂的职位,成为巡抚。当时,唐顺之的病情已很严重,但由于军务紧急,他依然没有推辞职务。渡过长江后,他得知倭寇已被消灭。此时,淮扬一带正遭遇严重的饥荒,唐顺之提出了九项关于海防和善后事宜的建议。 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来临,唐顺之带病出海巡视。经过焦山,到达通州后,不幸去世,享年54岁。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葬仪式,并为他赐予了特殊的葬礼,尽管四品官员通常只赐予祭奠,但唐顺之因其功绩而享有此殊荣。 唐顺之不仅在政务上有显赫成就,其学问也极为渊博。他涉猎天文、地理、兵法、射箭、数学等多个领域,并深入研究奇门遁甲、六壬课等。他收集并整理了古今书籍,编纂成六部著作,分别是《左编》、《右编》、《文编》、《武编》、《儒编》和《稗编》,流传至今,深奥的内容至今让学者们难以完全理解。 唐顺之还擅长古文,文风雄浑、曲折,具有大家风范。他生活简朴,自励清苦,曾以门板为床,不铺褥子。晚年,他在王畿一带接触到良知学说,闭门修行,整月不眠,获得了很多心得。后来,经赵文华推荐,他决定出仕,但此举也使得他的名声受到了一些影响。 崇祯年间,唐顺之被追赠谥号“襄文”。他的儿子唐鹤徵也是一位才子,曾在隆庆五年考中进士,并且担任太常卿,继承了父亲的博学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