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读懂百年故宫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创始人
2025-10-13 06:33:26
0

今天是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从1925年乾清门前那声开启民享时代的宣告到今天,这座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圣殿,在百年间见证了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共享的伟大跨越。在这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文物修复科技与匠心的代代传承,更有如今“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院,读懂它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与以往不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故宫,因建院百年的特殊节点更添厚重与热闹。红墙黄瓦间,“寻史”“看展”成为游客的热切期盼,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之约在假期里上演。

与太和殿前的热闹场景相呼应,此刻午门城楼上的“百年守护”特展正迎来八方宾客,作为故宫百年院庆的核心展览,“百年守护”展从195万件(套)院藏文物中精选200件(套)珍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三件国宝齐聚。它们都曾历经时代动荡与流转,或险些流落海外,或在岁月中受损,最后都在国家力量的倾力抢救与守护下回归故宫。

如今,《清明上河图》已是故宫百年院史的“代言人”;作为乾隆皇帝三希堂瑰宝之一的《伯远帖》和传世最早的纸本绘画《五牛图》都在上世纪50年代从香港购回,经修复重获新生。据了解,当年《五牛图》回归时已是伤痕累累、破洞满身。正是凭借修复专家数十年的深厚功力,才让这件国宝重焕光彩。它的新生,是故宫文物修复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是“百年守护”这一主题最生动的注脚。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文物传世的背后,是修复师们的代代坚守。在故宫文保修复部,国家级非遗“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王有亮正在工作台前用棉签细细擦拭着一尊佛像文物。1983年,19岁的王有亮就到了故宫的青铜修复组工作,一待就是42年,从一个板凳坐不了三分钟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青铜修复专家和非遗传人。那些国宝级的文物只要经过他的巧手,肉眼就无法分辨哪个部分是出土文物,哪个部分是人工修复的。

王有亮凭着一身绝技,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一百多片青铜卣碎片“起死回生”。它可不是一尊普通的青铜卣,因为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是饕餮纹,而他修复的这件青铜卣是蜥蜴纹,在全国可能也就只有一两件,故宫以前也没有馆藏,这等于是给故宫增添了一件国宝级文物。40多年来,经王有亮修复的文物就有300多件,岁月在他的手上也留下了很多印记。

在王有亮工作桌上,一张黑白照片被精心摆在工具旁,照片上的人正是他的师父——青铜器修复技艺第四代传人赵振茂。这位业界泰斗以一双巧手让国宝“马踏飞燕”重现神采,至今仍是行业里的传奇。从赵振茂到王有亮,再到王有亮培养的第六代弟子,弟子培养的第七代弟子,师徒间的传承,让与时间对抗的修复技艺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守住了文化遗产的“根”,而博物院的发展则为文化根脉注入了开枝散叶的力量——如今,故宫的文脉已经走出紫禁城:

  • 2017年落成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作为首个地方主题分馆,常设两百多件外国文物,它们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2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漆器、瓷器、钟表、乐器等类别。这些文物多是明清以来外国使节进贡给中国宫廷的,如今它们在厦门焕发新生;
  • 2022年成立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2023年成立的新疆博物馆故宫厅,更将红墙之下的文明密码传递至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让百年文脉在地域交融中不断生长。

如今这份凝聚力,正集结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工地上。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拥有195万件(套)文物,但受空间和条件限制,展出文物不到3万件,无法展示故宫珍贵文物的整体面貌。同时,众多文物藏品也因为种种限制,得不到及时保养和修复,而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设立可以有效解决文物展示空间不足、大型珍贵文物保护受限等问题。

目前这里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进入装修阶段,超高性能混凝土挂板复刻出经典红墙,金属与彩釉玻璃打造的金顶将重现“琉璃闪烁”的盛景。300余个减隔震构件构成建筑“定心丸”,这座预计2026年竣工的新地标,正以百年耐久性标准,为故宫博物院的下一个世纪筑牢根基。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都海江:故宫博物院明确了新时期的办院指导思想,就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根本遵循,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支撑,真实完整并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北院区建成以后将和本院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北院区在2026年竣工后,将承接起大型文物展陈与专业修复的重任,这反过来也为紫禁城院区“腾挪”出更多空间,让核心区域的历史建筑得以更好地展示其真实面貌——比如9月30日开放的宁寿宫第一、二进院落,通过复原清代乾隆朝的陈设细节,让观众直观触摸“太上皇宫”的生活场景;即将开放的养心殿更是如此,历经多年修缮后,它将不再是隔着玻璃的“远观景点”,而是结合前期数字化复原成果,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皇帝理政、寝居的真实空间。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数字故宫是在数字时代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创新,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资源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2019年起,我们以每年七八万件的速度来推动推进高清影像的采集,累计完成了超过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和超过1700件可移动文物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其次积极探索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在这些数字加工技术中,故宫还是有一些独门秘籍的。

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是对故宫的升级守护。它以科技为笔,为故宫写下了新的篇章。当故宫的文物、建筑都拥有了“数字分身”,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独门秘籍?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 苏怡:文物金属丝的部分,如果看实物,随着角度的转动、光线的变化上面金属的反光肯定会变,但是如果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它是固定在一个时刻一个角度的,就不会产生真实文物的变化。用激光三维测量把它的形体准确地扫描下来,再用多个相机点位、很小间隔拍摄多张照片,这样在数字环境里打上特定的光源,才能够反映出和现实世界里看到一样的效果,掐丝会更亮一些。

截至2024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有195万余件(套)文物,其中有106万件完成高精度数字采集;经过筛选、整理并向公众开放的数字文物达10万余件。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立体网络。未来,北院区的数字展厅将成为这张网络的新节点,与宁寿宫、养心殿等核心区的数字化体验形成互补:观众既能在养心殿通过VR重现乾隆批奏折的场景,还能在线上“数字故宫”随时回顾展览细节。

从国庆客流的喧嚣到修复车间的沉静,从百年特展的珍品到跨地传承的分馆,从七代修复人的坚守到北院区的崛起,故宫的百年,是文物的守护史,更是文明的延续史。它在AR技术里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观众指尖轻触便对话千年;在匠人手中让残损的古器重焕光彩,用一锤一凿延续传统技艺的脉搏。红墙之内的故事仍在续写,属于下一个百年的传奇,正在匠心和时光中悄然生长。

相关内容

原创 ...
第三届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的战火今日午后再度燃起,12时30分,备...
2025-10-12 13:12:15
原创 ...
93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刚刚继位五年,便开始大言不惭地制定侵华战略...
2025-10-12 13:02:46
宋代汝窑天青釉四大天王梅瓶...
在浩渺无垠的天界,传说有四位威震八方的天王,他们身姿挺拔,气宇轩昂...
2025-10-12 13:02:38
原创 ...
1952年2月9日的空中对峙 1952年2月9日清晨,阳德郡三东...
2025-10-12 13:02:36
原创 ...
最近,中印两国之间关于盾构机的争议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回顾一下,曾...
2025-10-12 13:02:26
原创 ...
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者,她的奢侈享乐和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
2025-10-12 13:02:26
原创 ...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2025-10-12 13:02:14
原创 ...
全球争议领土与独立运动 目前全球有195个公认的主权国家,但许多地...
2025-10-12 13:02:13
原创 ...
2025-26赛季的费城76人,开局便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恩比德和保...
2025-10-12 13:02:06

热门资讯

韩国17岁短道速滑新星林钟彦秀... 2025-26赛季短道速滑世界杯在蒙特利尔站进行,韩国17岁高中生选手林钟彦以2分16秒154的成绩...
原创 1... 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中风去世,享年53岁。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奠基人,以及世...
原创 中... 当加沙地带的爆炸声已经持续了两年,超过六万七千名巴勒斯坦人在2023年10月7日之后永远失去了生命,...
原创 霍... 公元前117年,一个寒冷的日子,年仅4岁的霍嬗跪在父亲霍去病的灵前,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几天前他还未...
原创 俄... 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凭借其强大的成品石油出口在全球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几乎可以凭一己之力影响国际油价...
撕毁与中国的数百亿合约,转头向... 在东非,原本应成为最大深水港的地方——巴加莫约港,如今却成了坦桑尼亚人不愿提起的“烂摊子”。六年前,...
《三国冰河时代》更新预告|内政... 亲爱的主公: 我们将于2025年10月11日04时进行维护更新,预计维护2小时,维护期间将无法登录游...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将樊城和襄阳围困得严密无比。在战斗中,关羽还利用地形优势,以“水淹...
原创 如... 1884年,年逾七十的左宗棠从新疆凯旋,成为大清朝最有权势的重臣之一,并获封太子太保。原本雄心勃勃的...
原创 真... 霍去病只是把匈奴打“退了”,不是打“服了” 说起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位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