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被俘后,第一个要求见的人是他的“林学长”。廖耀湘是黄埔六期毕业生,也是最早当上兵团司令的,而林学长则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是唯一一位出身黄埔的野战军司令。
当年,林学长并不像后来那样冷峻。面对廖耀湘,他不但款待了他,甚至用好饭菜招待,还耐心地解答了廖的一些问题。林学长还开玩笑地拉着刘亚楼调侃廖耀湘:“我们这位参谋长和廖司令官一样,都是留过洋的哦!伏龙芝军事学院和廖司令官曾就读的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校比起来,哪个更强?”
廖耀湘听了后,只能苦笑:“将天比地,败军之将,惶愧之至。”大家就这么笑着坐下,趁热吃饭,后来廖耀湘去了刘伯承创建的南京军事学院当了教官——如果历史上有李云龙、丁伟、孔捷之人,那他们一定听过廖耀湘的课。
但令人不解的是,廖耀湘最后竟然以战犯身份被关进了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并且直到1961年12月25日才第三批特赦出狱。
至于廖耀湘为何没继续在军事学院当教官,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他在辽沈战役期间,如何巧妙避免了被蒋介石和陈诚杀害的故事。那时,老蒋和陈诚都想拿廖耀湘当替罪羊,但“参谋次长”刘斐却教了他一招高明的策略,最终让蒋介石和陈诚气得无话可说,“杀廖耀湘”的计划就此搁浅。
在《辽西兵团的覆灭》一文中,郑庭笈将军回忆了当时的情况。1948年1月10日,蒋介石接到了新编第五军全军覆灭的电报后,气愤至极,决定加强军纪整顿,非要惩办廖耀湘和李涛不可。他和陈诚、罗卓英等人在沈阳开会,讨论新五军覆灭的原因,最终决定开会严惩廖耀湘和李涛。
郑庭笈与廖耀湘关系好,了解当时的情况,他也参与了“救廖耀湘”的行动。当天的会议上,廖耀湘和李涛站起来申辩,他们表示根本没有接到增援命令,因此无法派兵解救新五军。罗卓英站起来为陈诚辩解,说曾经打过电话命令廖耀湘,但蒋介石追问为什么没有书面命令,陈诚只好将责任推到参谋部门,称当时没有时间下达书面命令。
廖耀湘虽然是蒋介石的“乖学生”,但这时他依然硬气地回应:“报告校长,学生没有收到任何增援命令!”此时,陈诚和罗卓英都急了,声称已通过电话传达命令。可是,廖耀湘始终坚持自己没有接到电话。
关键在于,按当时的规定,调动大规模兵力必须有书面命令并存档,陈诚却没有遵守这一规定,导致没有任何实质证据可以证明廖耀湘有责任。蒋介石气得发火,问道:“难道连一个简单的记录都没有吗?司令部和部队之间的命令就这么不管了吗?”
蒋介石虽然愤怒,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无法责怪廖耀湘。此时,陈诚急忙主动承担责任,表示自己指挥无力,并请求蒋介石按照军纪惩办自己。
最终,廖耀湘因为坚决否认接到命令,加上陈诚没有书面证据,蒋介石无法追究廖耀湘的责任。陈诚也因此受到极大压力,最后不得不因健康原因辞去职务。蒋介石心里虽然清楚,廖耀湘是否有责任仍然不确定,但陈诚的过失最终让他输给了廖耀湘。
而这背后,正是“参谋次长”刘斐的高明操作。他巧妙利用了陈诚的疏忽,成功救了廖耀湘。陈诚在东北的威信因此一落千丈,而刘斐的智慧却为廖耀湘赢得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