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亲朋好友们,大家好!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男士英俊,女士靓丽!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王耀武的番外篇,我们通过王耀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国军在山东的军事布局,这一布局其实非常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不堪。国军在山东竟然有三个司令部,而王耀武虽然名义上是军政党的一把手,实际却无法统一指挥山东的军事事务。
在军事上,一向讲究指挥的高度统一,为什么蒋介石在一个省内搞了这么多司令部呢?
一、可怜的二绥区
王耀武的军事生涯就像一条抛物线,1946年底,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他的军事生涯达到了巅峰。1947年初,这一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在1947年7月的临朐战役后,他的声望和地位急速下滑。蒋介石甚至在临朐战役中大骂王耀武,显示出他对王耀武的极度失望。
当时,李弥的整编第8师奉命进攻临朐,并试图营救被围困的胡琏。但在李弥出击前,他留下一支独立团守卫潍县,结果遭到华东野战军的包围。李弥急忙向王耀武请求支援,王耀武同意。然而,王耀武却错误地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了自己的部署。蒋介石看到后怒不可遏,责令王耀武立即召回李弥,继续进攻临朐,不得回救潍坊。
这里面有一些让人深思的问题。首先,作为山东的最高军事领导,王耀武为何还需要向南京报告,向蒋介石请示指挥?而蒋介石为何对王耀武如此严厉,根本不给他一点面子呢?
这些问题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二绥区的职权非常有限。二绥区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徐州绥靖公署,实际只是一个“挂名”的指挥部,真正的指挥权掌握在蒋介石和国防部手中。这也导致了王耀武无法完全指挥辖区内的军队,特别是李弥的第8师,始终独立作战,甚至不听二绥区的指挥。
二、独立之王第八军
整编第8师(后称第八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虽然不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其地位一直非常超然,几乎不受二绥区的指挥。第8军的部队一直在山东、胶东地区活动,尤其是在胶济铁路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过,第8军的指挥体系与二绥区并不直接相关。即使在王耀武主持山东的军事事务时,李弥始终没有真正听从他的指挥。李弥这位将领性格复杂,既有坚韧的军事作风,又充满了狡猾与自信。在临朐战役中,李弥成功脱险后,居然对蒋介石的奖励感到不满,甚至与蒋介石发生了冲突。
蒋介石对于李弥的态度也很微妙。1947年,蒋介石亲自飞到青岛召开作战会议,李弥因不满与蒋介石的关系,拒绝亲自出席,而是派下属汪波代表。最终,蒋介石对李弥的行动还是给予了认可,并决定将第8军升格为战略总预备队。这个决定让第8军的地位变得更加独立,二绥区对其的控制更加微弱。
三、“中国青岛”
蒋介石对于王耀武的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青岛的作战会议上。虽然王耀武是山东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并没有让他主持会议,而是由青岛警备司令丁治磐来负责。蒋介石更是亲自给李弥“点赞”,却对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夏楚中进行批评,实际上是在间接批评王耀武。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决定将青岛警备司令部升级为第十一绥靖区,与济南的二绥区并列。这意味着王耀武的指挥权进一步被削弱,山东的军事事务开始更加分裂。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王耀武的逐渐疏远和信任危机。
四、太上皇
除了第八军和第十一绥区,徐州的剿总也是影响山东军务的重要力量。徐州作为国军的指挥中心,一直拥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在抗战结束后,尽管二绥区已经开始在山东执行指挥任务,但徐州的指挥权却并未撤销,反而继续干涉山东的军事行动。徐州不仅负责山东,还牵涉到江苏的军事指挥,进一步加重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隔阂和权力斗争。
这种分裂的指挥结构,导致了山东战局的混乱。王耀武的指挥范围被缩小,甚至连调兵的权限都要依赖徐州。这种“军政脱节”的局面,让山东的军事指挥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状态,最终导致了国军在山东一系列战斗中的失败。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王耀武虽然名义上是山东的最高军事长官,但由于权力的分散和复杂的指挥体系,他实际上无法有效地指挥山东的战局,导致了国军在山东的屡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