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说不》与中国的思考 (一)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国民财富激增。那时,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日本可以说不》,其作者包括索尼公司董事长、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盛田昭夫,以及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 多年后,几位中国年轻人也出版了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并取得了惊人的销量,书中的内容影响深远,几位作者也因此赚得了可观的财富。 回到《日本可以说不》,如果你今天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很多内容,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在重复,只是这次的目标变成了美国。书中的论调,尤其是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提出的观点,与今天许多人在网络上为中国辩护、批评美国的言辞非常相似。 举个例子,盛田昭夫曾经说过:“我去美国看,发现美国的工业在不断萎缩。美国现在的经济,主要依靠的是商业服务业,而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制造业呢?仅凭空空如也的第三产业,怎么能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他指出,美国在80年代就开始了“去工业化”,制造业的数字逐年下降。 如今,类似的话语又在中国网络上出现。比如,某些人说:“美国正在去工业化,制造业正在衰退,美国即将崩溃……”这些观点显然没有新意,几乎是抄袭了几十年前日本人的说法。 此外,书中还提到石原慎太郎认为,日本已经在半导体领域超过了美国,甚至连美国的军事武器都依赖日本提供的芯片。如果日本拒绝提供这些芯片,美国的军队就无法运作。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类似的言论又在中国出现。有人宣称:“中国已经赶上了美国,虽然美国在某些领域有些优势,但中国已经领先。”这些话语也和当年的日本人几乎如出一辙。 你看,历史总是有趣的,它似乎喜欢用同样的套路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学好历史,至少能避免掉进同样的坑。 (二)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生产的工业品几乎无所不包,产量也遥遥领先全球。那时,日本的国民财富空前膨胀,以至于他们大举在美国购置房产、土地,甚至买下了好莱坞的影业公司。有些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日本卖掉整个东京,足以买下整个美国。” 在这个环境下,很多日本人开始看不起美国,甚至有些人对外国产生了轻蔑之情。比如,前首相竹下登曾讽刺美国士兵的笑话,称东京的妓女太贵,美国驻日大兵负担不起,最后只能在军营里传染艾滋病。 在日本的自豪感中,很多人认为自己超越了美国。然而,泡沫经济的破裂让日本付出了沉重代价。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出现了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失去的三十年”,经济低迷,社会停滞。曾经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经济,如今已滑落至世界第四。 日本经济的衰退并不是因为“广场协议”的签订,虽然该协议使得日元升值,确实让日本的财富在表面上快速增长,但泡沫经济破裂的根本原因远不止如此。 (三)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根本原因有两点:首先,日本国内消费市场有限,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导致消费能力大大下降。其次,日本低估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强大,许多日本公司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技术,结果美国在90年代推出了更先进的科技,迅速打败了日本的公司。 比如,90年代初,松下公司推出了高清晰电视,这种电视在中国售价高达三万元。那时,如果家里能有一台这样的电视,几乎就等同于拥有一辆跑车。然而,美国推出的数字化电视很快让日本的高清晰电视失去了市场。 另外,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也未能持续领先,尽管当时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略有优势,但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已经开始推出更先进的CPU芯片,这直接改变了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 如今的日本,已不再拥有昔日的雄心壮志。它从一个经济超级强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务实的二流国家,不再追求与美国争夺世界的霸主地位。 (四) 现在,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许多人开始模仿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的言辞,开始在网络上鼓吹中国即将超越美国,甚至有些人宣称“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了”。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尤其是《日本可以说不》这本书的教训,就不难看出,今天这些话语实际上是在误导公众。 当年,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至少真心相信日本将会超越美国,而今天那些在中国网络上鼓吹“超越美国”的人,大多心知肚明,他们所说的并非真话。为什么?因为他们一方面高喊美国衰落,另一方面却依然在美国生活,甚至购买美国的小房子,带着家人赴美。这种矛盾,能让我们看出其背后的虚伪。 如果我们真心想要超越美国,首先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我们需要在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各类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方面,做到领先,而不仅仅是靠模仿和“拿来主义”。如果不做到这一点,我们永远只能在美国的“屁股后面”跟着跑。如今,许多人试图通过一些表面的成就来证明中国已超越美国,但如果不解决高科技领域的差距,超越美国依然只是空谈。真正想要超越美国,就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更清晰的认识。 如果现在的虚骄和自大心态得不到改变,那么超越美国的目标可能会遥不可及。我们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一本名为《印度可以说不》的书,或许这才是历史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