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原本蒋介石一心想着“剿共”,但在局势压力下,他不得不与共产党进行谈判,开启了统一抗日战线。这一转变大大减轻了陕北的压力,为我党迎来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日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我党发展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我党将面临怎样的困境?中央是否已有其他应对措施?
事实上,西安事变发生前,我党的处境非常艰难。首先是经济问题,西北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百姓生活困难。特别是红军人数增至七万,生存问题更为严重。举个例子,1936年11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进入陕北,已经是寒冷的冬季,但他们还穿着长征时的衣服,粮食也所剩无几。时任31军军长的萧克看到这一情况,担心有人会冻死,于是跑去找彭德怀请求物资。然而,彭德怀也只能无奈地表示,红一方面军的物资也非常紧张。中央甚至无法提供30万大洋来维持部队过冬,精简人员已成唯一选择,整个局面非常令人心酸。
另外,红军面临的军事压力也非常大。不仅蒋介石的中央军在不断围堵,还有东北军、西北军和其他地方军阀的260个团在四周包围,红军被逼入狭小的区域。为了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还计划了“通渭会战”,准备调集30万部队和100架轰炸机,围攻陕北,将红军主力歼灭。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红军想在陕北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央准备如何应对?
据徐向前元帅的回忆,毛主席和中央的初步战略目标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计划,首先形成西北抗日局面,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为达成这一目标,前提是自身强大,必须做到足够强大,以便让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具体做法是将与西北军和东北军的合作公之于众,虽然之前已经秘密联合,但公开合作能够更有效地对蒋介石形成威慑。接下来,红军还计划逐步消灭以马步芳、马鸿逵等为首的西北反动势力,赢得后方的稳定,并与苏联建立联系,争取援助。虽然这条路难走,但只要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朝着目标努力。
不仅是我党,苏联也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强攻北方,直抵中蒙边境,以获得苏联援助;二是向西北进军,打通河西走廊,与苏联接壤,争取物资补给,再重新打回陕北。然而,这些计划并未得以实施,因为1936年10月,胡宗南部对黄河渡口发动猛攻,占领后切断了我军的联系。这使得我党和苏联的计划受阻,红军不得不改变行动方向。
11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毛主席指出,红军必须改变计划以求生存。原本的宁夏计划没有把握,面对现实,主席提出应南下平凉、泾川等地,准备一两年时间再做打算。政治局一致通过了这一提议,并决定开始南下。与此同时,中央通知了前线的各位指挥员,如朱德、彭德怀等,同时与张学良等人保持联系。张学良虽然心中有疑虑,但仍劝我党再忍耐一两个月,等待局势变化。
结果不到一个月,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西安事变爆发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举动对我党和整个国家来说极为关键,迫使蒋介石改变立场,最终开始谈判统一战线。这一谈判使得全国的武装力量集中于抗日,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仍可能继续对陕北发起“围剿”,虽然红军可能凭借其战斗力突围,但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且是否能够在山西或陕南站稳脚跟仍是未知数。历史的走向将会完全不同。
因此,西安事变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为我党避免了许多困境和牺牲,也为全国的抗日大业打下了基础。正因为如此,我党领导人对张学良和杨虎城深表感激,认为他们的行动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