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片段:户部主事孙嘉诚为了揭发朝廷铸钱的弊端,与户部尚书当场争执,甚至大打出手。最后事情闹到御前,孙嘉诚还被雍正皇帝当面训斥。
从官职来看,六品小官孙嘉诚敢和一品大员动手,似乎不合常理。但若结合清代的制度环境,这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可理解。虽然“动手”略显夸张,但五部(除吏部外)司官轻视堂官的现象,确实很普遍。
堂官与司官的微妙关系
六部中的尚书、侍郎称为“堂官”,而各司的郎中、员外郎则称“司官”。从官制上看,二者本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但清代大量文献记载表明,五部司官时常对堂官不够尊重。
雍正五年九月,雍正皇帝专门下旨,批评这种现象,尤其是汉族司官。他指出:满族司官见到堂官时都会下跪行礼,而汉族司官则随意得很,有的甚至蹲着说话。更讽刺的是,这些汉司官若在外任职,见到品级不如堂官的督抚,却恭敬得近乎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差异,正说明他们并非真懂官职尊卑,而是看重实际权势。
雍正的话点出了关键:“不知爵位之尊卑,而但论权势之轻重。”
为什么司官敢对堂官不敬?
原因在于实际工作权力。户部、刑部事务最为繁重,涉及钱粮与刑狱。大量具体事务都由司官负责,堂官们由于调任频繁、缺乏专业知识,往往成了“有名无实”的决策者。
以刑部为例:
- 司官:审理案件并提出处理意见,即“主稿”;
- 堂官:根据司官的意见作出决策,即“画稿”;
- 书吏:负责文书的抄写与传递。
实际上,司官掌握了最核心的业务,而堂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提供的意见。一旦司官不配合,整个部务都难以运转,导致尚书、侍郎反而要小心讨好司官。
人事权的制约
除了权力分工,制度安排也是原因之一。汉司官的任用和升迁权都掌握在吏部,堂官无法左右。只要年资够,司官便能进入吏部的选拔程序,堂官几乎插不上话。满族司官则不同,他们的人事可由堂官直接安排,因此雍正才会特别点名批评汉族司官。
堂官唯一的影响渠道,是在京察时写“考语”,但因为堂官任职时间短,和司官互相不熟,考语往往流于形式。吏部和皇帝也并不重视,甚至康熙初年还明令不用参考堂官的意见。结果就是,堂官对汉司官没有任何实质约束力。
相比之下,地方上的道员、知府面对督抚,几乎没有反抗余地。督抚能轻易决定他们的仕途,甚至一句话就可能让他们丢官,因此他们自然表现得极为恭敬。
乾隆时期的转变
直到乾隆即位,他也意识到堂官和司官关系的畸形。在其推动下,堂官对司官的掌控逐渐增强,后期司官的仕途才越来越受堂官影响,堂官的权威才真正得以恢复。
小结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敢顶撞尚书,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清代五部堂官“管不住司官”,甚至要依赖他们维持日常运作。这种“不以爵位论尊卑,而以权势定轻重”的现象,正是当时官僚制度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