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非洲,能说一口流利的石家庄话,几乎成了区分高级军事将领的重要标准。在这里,如果没有中国军校的教育经历,很多军官甚至很难晋升。非洲的军事指挥官们,往往是在两国之间的冲突中,甚至是国内战斗中,彼此都是中国军校的“师兄弟”,战争的局势仿佛成了彼此的答辩赛。
为什么中国的军事教育在非洲如此受欢迎?中国对非洲的军事影响究竟有多深远?
回到2014年4月26日,坦桑尼亚庆祝建国50周年的纪念日,首都的街头人山人海,民众齐聚一堂,热烈庆祝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纪念活动的高潮——阅兵式上,坦桑尼亚的军队以整齐的队列、矫健的步伐展示了他们的军力,场面震撼,掌声雷动。对于坦桑尼亚人民来说,他们的军队不仅是国家的盾牌,也是民族自豪的象征。
然而,对于在场的中国游客来说,这场阅兵却是一次惊讶的经历。坦桑尼亚军队的阵列,步伐居然与中国解放军几乎一模一样——整齐划一的中式正步,口号响亮的“一二一”,还有标准的“向前看”指令。若不是肤色不同,观众甚至可能以为是中国大学生军训队伍误入了现场!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中期,非洲国家就开始效仿中国的军事体制,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非洲的军事建设中。尽管非洲地域辽阔,文化差异巨大,但在军队建设方面,受西方列强统治多年的非洲国家,往往缺乏本土特色,反而更多地依赖外来影响。
自从大航海时代起,非洲就一直处于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西方列强利用枪炮征服了这片大陆,将当地的人民迫害为奴隶,并将他们贩卖到世界其他地区。长时间的殖民统治,使得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几乎完全由宗主国掌控,直到二战后,非洲才开始迎来独立浪潮。
即便如此,许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依然带着前宗主国的印记,尤其在军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1960年独立的加纳,直到1964年,其军队总司令依旧由英国人担任,且大批英国军官依旧活跃在加纳的军事体系中。同年独立的贝宁,空军直到1969年才脱离法国控制。
这类情况在当时的非洲极为普遍,法国和英国等殖民大国通过签订军事协定和提供援助,保持对非洲的军事影响力。而这些影响也直接体现在非洲各国的政治和军事体系中。法国在1960年开始与其11个非洲殖民地国家签订军事条约,继续控制这些国家的军队,甚至允许法国军官继续掌控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军事指挥。
然而,中国的军事援助却打破了这一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联系。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了与更多国家合作,尤其是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五六十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与非洲的军事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援助并非附加条件,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非洲国家,尤其是在军事建设上,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坦桑尼亚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时,原本只希望中国帮建一个纺织厂,但中国政府不仅决定提供资金,还为坦桑尼亚建设了连接国家经济命脉的铁路,这一举措令尼雷尔感动不已,也使得坦桑尼亚与原宗主国英国渐行渐远。
坦桑尼亚的国防军一度处于困境,国土面积虽大,但军力薄弱。为了强化国防,尼雷尔决定求助中国。中国不仅提供了武器装备,还招收坦桑尼亚的军官赴中国接受军事培训。这些学员在中国的军校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成功将这些技术带回了坦桑尼亚。
1978年,乌干达侵略坦桑尼亚,爆发了乌坦战争。坦桑尼亚军队凭借在中国军校学到的战术和军事素养,在这场战斗中展现了令人震惊的实力,迅速反击并反攻乌干达,最终占领了乌干达首都。这个胜利不仅改变了坦桑尼亚的命运,也使中国军校在非洲的声誉大增。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纷纷送军官到中国学习,石家庄成为了非洲军官的圣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军官通过中国军校的培养,他们回到家乡,成为了各国的军事指挥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例如,在第二次苏丹战争中,南北苏丹的将领大多曾在中国军校受训。此外,中国还为非洲培养了多位总统,其中包括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等。
如今,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能否流利地说一口普通话,已经成为军队晋升的标志。如果其中还带着河北石家庄口音,那无疑是前途光明的象征。尽管中国的军事教育并非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希望这些学员能够回国,帮助自己的国家建设和平与发展,但中国的军事援助无疑已成为非洲众多国家崛起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