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位著名将领岳钟琪,他既是年羹尧亲自提拔起来的部下,也在年羹尧失势后顶上了他的职位。有人说他是岳飞的后代,军功赫赫,是清朝里少见的“汉臣名将”,但终其一生多次被怀疑谋逆,最后还遭到严重惩处——这一切缘由,既有权力斗争,也有误解与时运的不济。
岳钟琪出身四川成都,家族是军人世家。据传他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他的父亲岳升龙曾任四川提督,并跟随康熙西征噶尔丹。这样的家庭环境,从小就把军旅气质和兵法熏陶在岳钟琪身上。孩童时代的他,不像别的孩子追逐嬉戏,而是用石头摆阵、推演攻防,喜欢研究军阵和作战规画,早早显露出指挥才能。
年轻时,家人希望他走仕途读书科举,但岳钟琪在科举道路并不顺利,最终靠家里关系暂为候补知府。后来父亲辞官回乡照顾年迈的母亲,岳钟琪在权衡之后决定弃文从武,正式走上戎马生涯。康熙晚年,他作为副将随十四阿哥胤禵出征青海、西藏,平定叛乱,既用招抚又用强硬手段,既给叛军转化的机会,也对顽固分子以严厉制裁,短时间内收复大片地区,扩展了清朝对西南边陲的控制范围。此役立下战功后,他被提升为四川提督,继承了父职,名声大振,曾任年羹尧的副将,战功显著。
然而,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朝中权力格局发生剧变。年羹尧在朝中失宠被弹劾,岳钟琪接替了年羹尧的职务,成为川陕总督,掌管西北重镇、兵权在握。尽管雍正一时器重他,但岳钟琪的背景让许多满族贵族不太欢迎:他是汉人,又自称岳飞后代,而岳飞在历史上曾抗击女真(满族先祖),这层历史记忆使得部分权贵对他存有偏见。
更不利的是,岳钟琪身边发生了几件事,燃起了皇帝和朝廷对他的疑虑。一次有个衣衫褴褛、神志不清的人在街上喊“岳钟琪要造反”,虽被当场擒获并处理,岳钟琪仍主动上奏说明原委,想洗清嫌疑。后来有人名叫曾静(或作曾国藩之类的文臣)写信表达对岳飞的敬佩并鼓吹复汉的思想,且提到岳钟琪的姓名。岳钟琪当时采取诱捕的策略,引出此人并上奏,请求从严处理——表面上这是忠心之举,但这件事在朝廷内部反而让雍正对他生出更多警惕。
其后在对外军事行动中,岳钟琪也有几次失利或受挫。一次在对抗准噶尔等敌对势力时,受敌人诱敌或情报误判影响,清军遭到重创,四位将军自尽,副将与数位王公阵亡;另一回,他设伏未能擒敌,赔失粮饷。雍正因此对他严加批评,并下令处置其部下,更使岳钟琪在皇帝心中的位置走下坡路。朝中反对他的声音增多,不少人借机弹劾,岳钟琪被降级,经过兵部议罪一度被判斩首,但雍正考虑其过往战功,改为“斩监侯”——即减为庶人并监禁、没入爵位名分,随后下放乡间。
然而历史没有就此终结。后来,西南的大金川和西藏等地又起事,朝廷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将回师平乱。尽管年事已高,岳钟琪仍被征召回领兵,凭借老将经验再次出征,平定了数处叛乱,为国家稳定边疆做出了贡献。据说他直到六十高龄仍披甲上阵,最后在回师途中病逝,终老沙场。总体来看,岳钟琪一生戎马相随,既有赫赫战功,也遭遇政治风波,其结局既带有悲剧色彩,也体现出那个时代军政复杂的权力与忠诚博弈。
从岳钟琪的故事可以看出几点:一是个人功绩难以完全保障官场的安全,尤其在皇位更替、宗族矛盾和朝中派系复杂时,任何将领都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二是君臣之间若缺乏真正的信任,哪怕将领屡立战功,也难以完全摆脱猜忌;三是国家的稳固不仅靠战争与武功,也靠朝廷内外的团结与制度保障。岳钟琪既没有辱没岳飞后人的名声,也未能彻底摆脱流言与弹劾;他的一生,既是军事才能的展现,也是历史时代与权力游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