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贸易战,我们常听到这个词。它指的是国家通过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配额等非关税壁垒,限制对方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再用倾销、货币贬值等手段来抢占对方市场,互相打压、相互报复。听起来有点像战争,所以叫做贸易战。其实贸易战并非现代才有,古代也有类似的做法。春秋时期,管仲就曾用贸易策略打败过两个强国。
先说鲁国的故事。鲁国在春秋时期不是最强的,但实力也不小。齐桓公上任后,鲁国曾对齐国有过对抗,招致齐国的报复。管仲并不主张直接打仗,他设计了一场“经贸战”来削弱鲁国。具体做法是:让齐国百姓穿鲁国制造的衣服,但齐国自己不生产这种衣服,而是以高价从鲁国购买。时间一长,鲁国的百姓就把农业放在次要位置,转而发展纺织业。鲁国的农业逐渐荒废。等到齐国再限制鲁国出口衣服时,鲁国就只能穿本国制造的衣服,结果鲁国的纺织业失去了市场,农业也更不景气。最终,鲁国的经济陷入困境,只能向齐国低头、成为齐国的附庸。齐国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地打败了鲁国。
同样的办法,管仲还用来对付楚国。楚国在当时和齐国的实力相近,地位重要。管仲建议齐桓公先在楚地建一座小城,并派人去楚国买鹿,定价极高:一头鹿要价八万钱。为了让这笔买卖更顺利,管仲一边让齐国铸币,一边派大臣王邑带着两千万的钱前去楚国购鹿。楚国君王听说后很高兴,因为楚地鹿多,钱包也鼓起来,就让全国上下去捉鹿,这样楚国的其他行业都荒废了。当楚国发现粮食短缺时,齐国已经带着粮食来到楚国边境,但不愿卖给楚国,直到楚国投降为止。于是,齐国通过贸易与经济压力,取得了对楚国的胜利。
从这两则故事里,我们会看到古人确实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用贸易和经济手段来实现战略目标。不过,这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现代的贸易战,因为一旦升级,往往会带来连锁反应,影响到更多人和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