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曾写下三个字,竟让心狠手辣的司马昭打消了杀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的刘禅
在很多人印象里,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面对魏军来势汹汹,他不战而降,被视为庸君。但从正史记载来看,刘禅并非全然无能。
首先,他在位时间极长。三国时期的二代君主里,刘禅是坐在皇位上时间最长的一位,长达四十多年。要知道,当皇帝可不是光凭勤奋就行的,明末的崇祯再怎么勤勉,也没几年就把江山丢了。相比之下,刘禅能在位四十余年,足以说明他不是碌碌无为。
其次,刘禅并非主动投降。他一生中始终支持蜀汉的北伐大业。无论是诸葛亮多次出师,还是后来的姜维孤力支撑,刘禅都给予支持。只是在蜀汉末年,经过长期战争,国力耗尽,内部矛盾加剧,益州本土集团厌战,没人再愿意为刘家拼死,才让蜀汉迅速崩溃。邓艾兵临成都时,朝堂上竟无人主战,刘禅已经无兵可用,若不投降,他甚至可能被群臣绑去献给魏军。
因此,他的投降更多是无奈之举,而不是单纯的懦弱。
刘禅的处境
刘禅投降后,曹魏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非常忌惮。他清楚刘禅并非心甘情愿投降,担心他日后东山再起。所以,司马昭和许多大臣一样,都想干脆杀掉刘禅。
但刘禅身份特殊。杀了他,蜀地百姓可能反弹;而东吴尚未归降,若刘禅被杀,孙吴也必然更加抗拒投降。这让司马昭迟迟下不了手。于是他不断试探刘禅的心思,这才有了后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
直到刘禅亲笔写下三个字,司马昭才彻底放下疑虑。
那三个字是什么?
刘禅写的是“中山寨”。这是他为自己居住之地题下的名字。可妙就妙在,司马昭提醒群臣:“将它倒过来读!”
“中山寨”倒读为“寨山中”,同音近义于“在山中”。这等于表明,刘禅已无心世事,只想隐居山林,过残生而已。司马昭看懂了:刘禅是真的放下了,不再对天下抱有幻想。于是,他放弃了杀心。
结语
刘禅最后用“中山寨”三个字,让司马昭确认他已完全没有复国之志,从而保住了性命。最终,蜀汉亡而东吴也随之投降,三国归晋。
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刘禅并不是毫无心机的庸君。他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一部分蜀汉旧臣,某种程度上,也算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