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政坛因一项名为“捷克弹药倡议”的大型援乌计划而出现严重分歧。该计划由现任总理彼得·菲亚拉领导的政府主导,旨在为乌克兰提供超过百万发炮弹。随着10月的议会选举临近,反对党——捷克右翼(又叫“不满公民行动”党)及其领导人、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对该计划提出了强烈批评。
巴比什指责该计划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并威胁如果他当选将立即终止这一他形容为“腐烂透顶”的项目。这场争论不仅涉及外交政策,还深入触及国内资源分配、政府透明度,以及捷克在欧盟和北约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 “捷克弹药倡议”始于2024年初。当时,乌克兰前线的部队正面临严重的弹药短缺,而俄罗斯则依靠朝鲜的弹药支持,火炮数量在对比中占据了优势。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曾透露,在该计划启动之前,俄乌双方的火炮数量比为10:1。 该计划的运作模式是,捷克政府协调西方国家的资金捐助,然后统一从国际市场采购炮弹并运往乌克兰。到2024年,已有14个国家参与资助,成功完成了150万发大口径弹药的交付任务。 捷克防务合作部门负责人阿列什·维特奇卡在2025年表示,当年的目标是将援助规模扩展到180万发。截至8月,已经交付了100万发。捷克政府强调,所有资金使用情况每周都会向公众报告,且接受严格监督,然而由于涉及军事机密,弹药的具体型号、采购价格、运输路线和交付时间等细节无法公开。 反对党捷克右翼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援助计划的成本、透明度以及是否该将这些资源优先用于国内问题。前总理巴比什在竞选中多次表示,捷克应将这些资金用来改善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对外提供军援。 捷克右翼政党副主席卡雷尔·哈夫利切克则对计划提出了具体质疑,认为其中可能存在“暴利定价、质量问题及可疑供应商”等问题。他认为,类似的军援应由北约来统一协调,以减少腐败的风险。这样的观点在捷克社会中获得了一定支持。 民调数据显示,49%的捷克民众认为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过多,而只有6%的人认为援助不够。这种不满情绪与捷克过去的腐败丑闻有关。例如,2013年,时任总理内恰斯因涉嫌办公室主任纳格约娃等人滥用职权与受贿而辞职,警方当时查获了大量现金和金条,这些事件影响了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信任。 尽管如此,现任总理菲亚拉和外长扬·利帕夫斯基坚决支持这一弹药倡议。利帕夫斯基曾警告,停止援助等同于“给普京送大礼”,并批评反对者为了选票而将欧洲安全置于危险之中。菲亚拉则通过捷克通讯社强调,援助计划有效减轻了乌克兰战场的压力。 今年7月,捷克政府还做出了一个体现独立性的决定,拒绝加入美国提出的“重新武装乌克兰”计划。菲亚拉总理表示,捷克将专注于自身的“弹药倡议”等其他援乌项目,因此目前不考虑加入美国计划。这一决定发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北约盟国“全额报销”对乌军援费用的背景下,同时也反映了北约内部对于援乌政策的分歧。除了捷克,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波兰等国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 分析认为,捷克主导这一援助计划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欧洲政策研究所的专家马丁·沃卡莱克指出,捷克借此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政治资本。 然而,捷克国内的政治局势波动,使得这一援助计划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9月1日,前总理巴比什在捷克东部市镇多布拉参加竞选活动时遭遇袭击,被一名男子用金属拐杖击打头部,并随后被送往医院。巴比什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将按医生指示休息,并取消了后续行程。捷克警方已将嫌疑人控制,并将事件定性为扰乱治安的刑事犯罪。巴比什所在的“不满公民行动”党副主席哈夫利切克称袭击事件是政治对手煽动仇恨的结果。 总理菲亚拉和内政部长拉库尚都对这起袭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这一事件暴露了捷克政治氛围的紧张局势。 尽管军援计划在短期内改善了乌克兰的战场局势,但其长期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将到来的10月选举结果。如果反对党上台,捷克可能会转向更加关注国内事务的政策,从而影响乌克兰战争的局势及欧洲的安全形势。若现任政府连任,则需要在计划的透明度与运作效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以缓解国内的分歧。 捷克在这场关于援助乌克兰的争论中,也表现出了在同盟体系中寻求战略自主的趋势,这在欧洲其他国家中也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