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横滨,有一座颇为特殊的神社,名字叫“中正神社”,供奉的竟然是前中华民国领袖蒋介石。神社里还有一块“以德报怨蒋公颂德碑”,碑文大肆宣扬蒋介石对日本的“四大功绩”,其中第二条赫然写着——“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款”。
很多人不禁要问:抗日战争打了十几年,蒋介石为何会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而新中国又是如何面对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呢?
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和约》
二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本应顺理成章地要求巨额赔款。但1945年后的中国,国共矛盾激化,内战一触即发;而日本则急需处理战犯和经济重建问题。直到1951年,各国才在美国旧金山开会,准备解决日本的战争赔偿。
然而,这场会议的主导者是美国。美国不想让日本长期陷入赔偿泥潭,而是希望尽快扶植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代理人”。于是,《旧金山和约》对日本异常宽松:允许日本用“劳役”和“投资”代替赔偿,还要求各国放弃额外赔款要求。实际上,美国替整个亚洲“原谅”了日本。
新中国当然清楚美国的算计,但因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会议席位反而由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坐上。蒋介石政权依靠美国生存,自然顺着美国的意愿,不仅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还在1952年和日本单独签署《中日和平条约》(即《台北和约》),彻底放弃战争赔款。可以说,这是蒋介石为了政治利益,代表不了全中国,却擅自出卖了民族权益。
对此,新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旧金山和约》非法无效。但在冷战对抗中,美国绝不会让日本和新中国直接接触,赔偿问题自此成为一笔悬而未决的“烂账”。
新中国的“以德报怨”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苦苦挣扎,开始考虑与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震动世界,也让日本紧张不已。日本人担心:如果中国开口要赔偿,这笔钱恐怕是天文数字。
早在1951年,新中国就估算抗战人员损失一千万,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若加上通货膨胀,1972年已达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日本一年的GDP。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忐忑不安地问周恩来中国到底要多少赔款,却没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中国放弃战争赔款要求。
周总理平静地说:“虽然我们不承认蒋介石签的《台北和约》,但我们不能比台湾当局的肚量更小。”这让日本人震惊不已。实际上,新中国的考量很清楚:以放弃赔款换取日本与台湾切割,彻底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吸引日本投资创造条件。
援助中的“隐形赔款”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中国正式宣布放弃赔偿,日本也立即与台湾断交。虽然表面上赔偿就此结束,但从1979年起,日本开始向中国提供大规模政府开发援助(ODA)。
1980年,第一批660亿日元低息贷款流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资金。此后20多年,日本每年都提供数百亿至上千亿日元的援助。直到2011年彻底结束前,日本对华援助总额高达3.2万亿日元,占其战后对外援助的六成以上。
不过,这些援助大多是低息贷款而非无偿赠予,中国不仅要还本付息,还要承担因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损失。换句话说,日本并未真正“吃亏”,更不承认这是赔款。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互惠互利”的投资合作。甚至不少日本人后来抱怨中国“不懂感恩”,完全忘记了当年中国的“以德报怨”。
历史的讽刺
综上所述,中国对日赔款问题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新中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长远考虑选择了放弃,而日本则以援助和投资的形式间接“偿还”了部分历史债务。但日本从未承认这与赔偿有关,一些人反而觉得自己对中国“施了恩惠”。
因此,横滨中正神社内那块颂扬蒋介石“放弃赔款”的石碑,其实更像是对他当年出卖民族利益的一种讽刺。真正以大局为重、放下历史仇恨的是新中国,而非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