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在许多清宫剧中,我们常常听到皇帝对犯人宣判这句话。在热播剧《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因为私藏叛党诗集被告发,惹恼了雍正帝,结果被发往宁古塔流放。在临行前,雍正帝虽然因曾经对甄嬛的宠爱,给予了甄远道一定的“恩典”:
“甄远道夫妻年事已高,朕会从轻发落,甄远道及其眷属流放宁古塔,不必给披甲人为奴,只住在那里就行了,也算是朕顾念他的辛苦。”
然而,真的是“从轻发落”吗?为什么有些犯人宁愿死,也不愿去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不必给披甲人为奴”真的算是恩典吗?接下来,我们逐一揭开这些谜团。
宁古塔,真的是个塔吗?
很多人误以为“宁古塔”是一个有塔的地方,实际上,“宁古塔”并没有塔的含义。它是满语中的音译,代表“六个”的意思。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曾在这里生活,久而久之,满人便把这片土地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今天的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代交通便利,我们可以轻松地去任何地方旅游,但在明清时期,宁古塔地处边陲,气候严寒,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凉之地。明朝进士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形容宁古塔为“极北之地,去京七、八千里,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他总结了宁古塔的三大特点:远、冷、人少。
宁古塔为何成为流放地?
流放制度自隋唐时代起便存在,被视为一种相对仁慈的惩罚方式。流放不仅能惩罚犯人,还能起到警示作用。清朝设定了多个流放地,其中包括宁古塔和伊犁等地。这些地方远离中心,偏远而荒凉,非常适合用来流放那些重大犯罪的犯人。
清朝统治者将宁古塔作为流放地,既是为了惩戒犯人,也是为了开发边疆、巩固东北防线。满洲本是满人的发源地,人口稀少,生活条件艰苦,而流放犯人不仅能填补人口空缺,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流放到宁古塔是“多赢”的举措,但对犯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
宁古塔的严酷环境
宁古塔常年冰雪覆盖,寒冷的气候几乎让人无法忍受。江南才子吴兆骞在流放后写信给家人,形容那里“风雷如轰,寸步难行,雨雪交加,八月下雪,九月河水结冰,千里一片白茫茫”。在清朝的“小冰河时期”,最低气温可达-50℃,即便有现代化的保暖设备,我们都难以忍受如此低温,更别说生活条件极差、衣衫褴褛的犯人们了。
流放的漫长和艰难
从北京到宁古塔的路程远,至少3000里之遥,犯人需徒步行进,每天至少50里。而流放的犯人通常还需要佩戴脚镣或木枷等刑具,背负重负,穿越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吴兆骞曾说,宁古塔的流放犯人,几乎没有活着走完这段路的希望。据统计,流放途中,只有三成的犯人能够活着到达目的地,另外七成的犯人死于途中,死因或是病死,或是被兵丁虐待,甚至野兽袭击。
即便顺利到达宁古塔,犯人们依然面临更大的困境。宁古塔地处荒原,人口稀少,生活极其困难。在那里,他们不仅要忍受寒冷和饥饿,还要为当地的“披甲人”工作,甚至成为他们的奴隶。披甲人可以任意殴打、侮辱流放的犯人,如果犯人死于非命,披甲人也无需承担责任。
难以想象的“流放之苦”
吴兆骞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官庄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既要下田耕种,又要打围猎猎,甚至要为官府提供各种物资,大家瘦骨嶙峋,疲惫不堪。”
不仅如此,许多流放犯人的家属也要一起受苦。宁古塔的男性犯人不仅要忍受身心的双重折磨,女性家属还要面临性暴力的威胁。为了保护家人的名誉,一些犯人宁愿逼妻女自尽,也不愿看到她们受辱。
因此,流放到宁古塔,意味着几乎所有的苦难都会降临,生死未卜,身心受尽摧残。
雍正的“恩典”
在《甄嬛传》中,雍正帝为甄远道提供了一个“恩典”:免去“披甲人为奴”的命运。与其他流放犯人不同,甄远道和他的家人无需接受披甲人凌辱,这无疑是对他们的宽容。然而,这份宽容与宁古塔的“流放之苦”相比,依然微不足道。
宁古塔的转机
尽管大多数流放犯人都过得极其悲惨,但也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在宁古塔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例如,吴兆骞便因其文学才能得到当地将军的青睐,成为幕僚,并得以办学。而像杨越这样的手艺人,在宁古塔开设餐馆,也因其美食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些幸运的例子虽然少,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一技之长,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存的机会。这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
结语
宁古塔对于清代犯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比黄泉还可怕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寒冷、饥饿和死亡,犯人们只能在恶劣的条件下勉强生存。即便如此,清朝的流放制度也经历了逐步改进,直到康熙后期,流放犯人的处境才有所改善,而最终在清朝灭亡前,流放制度才得以废除。对于绝大多数犯人来说,宁古塔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地狱,但对于少数幸运者来说,它却是一个转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