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古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竟挖出了周代城门基址和城市中轴线!
这可不是盖的,直接把孔老夫子当年生活的都城给“扒”了出来,一时间,"孔子故里大摸底"、"周朝版'清明上河图'"等话题甚嚣尘上,也让一众历史迷直呼“活久见”。 据了解,这波考古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明奎带队,他们在鲁国故城遗址南墙东段“搞事情”,结果挖出了一个底宽约30米的城门基址。 更绝的是,这个基址还连着一条近千米的城市中轴线,完美复刻了周代的都城规划理念。
要说这“辨方正位”是啥意思?简单理解,就是古人盖房子也讲究方方正正,有规有矩。 这下,《周礼·考工记》里说的“匠人营国”可算找到实物佐证了。
话说回来,这城门基址可不是新的,而是春秋时期的“老古董”,妥妥的孔子同款。 想想当年,孔老夫子可能就从这儿进进出出,讲学授课,是不是感觉瞬间穿越了?以前我们只能在《左传》《论语》里脑补,现在好了,直接上实物,这历史感,杠杠的!
更刺激的是,考古队还在城墙剖面里发现了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四次修筑痕迹。 从最初2米高的土墙,到后来8-10米高的坚固城防,这高度的“成长”,也反映了不同时期都城防御需求的演变。
墙还在,只是功能变了。 除了城门,考古队还挖出了12座同期居民墓葬,以及铜甗、玉璧、骨雕佩饰等一堆宝贝。
这些文物可不是随便摆的,它们的工艺细节与文献记载的周代鲁国贵族礼制完全对应。 就拿那玉璧来说,尺寸、纹饰都符合“诸侯用苍璧”的规范,这可是当时“礼治”社会的铁证。
现在,鲁国故城遗址已经变成了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新发现的城门基址也设置了保护性展示区。 游客们可以通过AR技术,亲眼目睹2500年前都城的空间布局,这感觉,比看纪录片过瘾多了!
据悉,国家文物局准备依托这次考古成果,搞一波“行走的儒学”研学活动,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孔子和鲁国的历史渊源。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雪梅教授说得好,这城门基址不仅是物理遗存,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从孔子当年出入的都城门户,到如今向公众开放的文化遗址,鲁国故城的考古发现,其实一直在回答“何以中国”这个大命题。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未来,考古队还计划继续深挖城门周边区域,看看能不能找到当时的街道、商铺遗存,力求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周代都城生活场景。 这要是真挖出来了,那可就真成周朝版的“清明上河图”了!
相关考古成果将陆续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保证过程公开透明,这波操作,必须点赞! 话说回来,这次鲁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仅是挖出了几件文物、几处遗址,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周代社会、儒家文化的大门。
它让我们不再只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去想象那个时代,而是能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 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考古工作者们不仅仅是在“挖土”,更是在“寻根”,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次考古发现中,哪一点最让你感到震撼?你又对未来的“行走的儒学”研学活动有什么期待呢?
出品 | 趙氏宗亲
编辑 | 趙英雄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