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自古以来,许多大臣在临死之际都会对皇帝吐露真心话,兵仙韩信也不例外。
在长乐宫中,面对萧何与吕后的处决,韩信神色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只淡淡说了一句话,却让两人心头发凉,甚至连刘邦听到后也不禁长叹:“吾真是万幸!”
韩信究竟说了什么?
---
一、刘邦的猜忌与韩信的隐患
汉王朝初建时,刘邦虽然坐上了九五之尊,但这个皇帝并不好当。天下刚统一,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天下大乱。秦朝的覆灭就是最好的警示。
帝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猜忌心重。刘邦在建立大汉时,韩信就已经被他列入了“心腹之患”的名单。原因可以追溯到彭城之战。
当年刘邦在彭城惨败,导致许多诸侯叛离。为平定动乱,刘邦派韩信北上出征。韩信果然展现了“兵仙”本色,很快平定叛乱。但韩信却在此时提出要被封为“假齐王”。虽然只是虚名,但在刘邦看来却是极大的威胁。他心中暗想:“韩信是不是有称王的野心?”若非张良解释清楚,韩信很可能当场被废。
虽然事情过去了,但在刘邦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警惕。于是,韩信虽被封异姓王,却很快被剥夺兵权,成了有名无实的“光杆司令”。刘邦的用意很明确:功臣太强,必成隐患。
---
二、韩信为何被杀
世人常说韩信是被吕后所害,史书上确有记载。但要知道,史书是汉朝班固所编写,他自然不会把刘邦的阴狠写得太直白。事实上,没有刘邦的默许,吕后岂敢擅自杀掉一位开国功臣?
刘邦杀韩信,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功高盖主。韩信战功卓著,在军中威望极高。刘邦担心他拥兵自立,威胁皇权。
第二,“假齐王”事件。韩信当年提出封王,让刘邦心里耿耿于怀。哪怕是虚名,刘邦也认为这是挑衅。
为了消除后患,刘邦先剥夺韩信兵权,用软话安抚:“兄弟啊,你是大汉的功臣,兵权先交出来,我帮你管着,等以后再还你。”可心里的杀意早已埋下。
终于,公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借此机会将罪名扣到韩信头上,命吕后与萧何设局。两人假传圣旨,请韩信入宫赴宴,最终在长乐宫将其杀害。兵仙韩信,就这样死在自己曾经效忠的王朝手里。
---
三、韩信的最后遗言
韩信临死前,说了一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意思是,他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蒯通的劝告。蒯通曾对他说:“以将军之才,刘邦与项羽皆非对手。但若天下安定,他们必先对付你。你应当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然而韩信拒绝了,坚持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刘邦所赐,不愿背叛。
可惜,他的忠诚换来的却是被设计谋杀。吕后和萧何听到这句话时浑身发冷,因为他们很清楚,若韩信当年真按蒯通的计策行事,汉朝的命运未必还是今天的样子。
---
四、韩信的一生与结局
韩信并非没有野心,他渴望的是安稳地做一个异姓王,而不是取而代之。但在刘邦眼里,即便是这样的野心也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才有了“罢兵权、降爵位”的一系列操作,直至将其彻底除掉。
韩信的一生充满传奇,却以悲剧收尾。他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帝王的算计。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这正是对韩信最贴切的写照。
有人说,没有萧何,韩信什么都不是;也有人说,韩信之才远胜刘邦与项羽。但无论如何,韩信在大汉建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可惜,他没能悟透“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心术,没有懂得如何保全自己。最终,这位兵仙只能含恨长乐宫,留给后世无尽的唏嘘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