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夏天,南非姆维佐村的篝火旁,一个名叫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的男孩第一次踢到了足球。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肤色会成为他命运中最沉重的枷锁。后来,人们称他为“纳尔逊·曼德拉”,而他也成了在自己家乡被迫走“二等公民”道路的人。
在大学里,他怀揣法律与正义的理想;在非洲人国民大会的舞台上,他为同胞们奔走呼号。最初,他相信和平抗争能换来平等,可当种族隔离政权的枪声染红街头,曼德拉终于明白:光靠抗议,远远不够。
1961年,他参与创建了“民族之矛”,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一年后,他因“颠覆国家罪”被捕,站上法庭。面对可能的死刑,他没有低头求饶,而是用坚定的声音宣告:“我反对白人统治,也反对黑人统治,我只愿所有人在民主与自由中生活。”
随后,他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整整27年。白天挥锤凿石,夜晚只能啃发霉的面包;冬天穿着短裤被冷风刺骨,一年只能见家人一次,还要接受审查的目光。尽管如此,他没有被仇恨吞噬,而是在阅读和倾听中学会了克制与耐心。他悟出一句话:“把愤怒转化为行动,才不会被愤怒摧毁。”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念。
1990年,72岁的曼德拉终于走出牢狱,他高举右拳,面对数万名欢呼的人群。他说的不是复仇,而是“团结”。那些曾经的敌人,最终坐在了他的谈判桌前。1994年,他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但他没有选择清算,而是建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让施害者与受害者面对面,用真相换来宽恕。他深知,南非的敌人不是肤色,而是人心中的仇恨。
地球另一端的香港,歌手黄家驹在1989年写下《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虽然他从未与曼德拉谋面,却从这位长达27年仍不放弃信念的灵魂中,读懂了自由的真义。
2013年,曼德拉辞世,全球百位国家元首前来送别。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悼词中说:“他教会我们,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
今天再听那首《光辉岁月》,我们才真正理解曼德拉留下的最珍贵财富:自由,不是牢门被打开的那一刻,而是当你选择把愤怒与仇恨留在身后。曼德拉用一生证明,终结仇恨的从来不是暴力,而是一颗愿意原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