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少太子本应顺理成章继承皇位,却因为种种变故,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让后人惋惜不已。比如汉武帝之子刘据因“巫蛊之祸”惨死异地,唐太宗最看重的李承乾最终郁郁寡欢,甚至走上谋反之路。 不过相比之下,汉唐都有其他合适的继任人,王朝延续了下来。真正让人“意难平”的,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他被普遍认为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却因赵高与胡亥的权谋而被逼自尽,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这几乎成了所有人认知中的定论。然而,北大收藏的一批海外竹简却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或许赵高并非幕后黑手,而是替人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
--- 扶苏与始皇的不同选择 秦始皇少年时曾作为人质在赵国生活,却最终重返秦国,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征程。公元前221年,他完成大一统,成为“千古一帝”。在他的统治下,没有忠臣因冤而死,这也让人普遍相信,长子扶苏会是最佳的继承人。 扶苏与父亲不同,他性格温和,更倾向于儒家治国,而秦始皇则推崇法家。扶苏曾公开反对焚书坑儒,因此被贬到北方驻守,协助大将蒙恬抵御匈奴。虽然远离咸阳,但能镇守三十万大军的蒙恬本身就是扶苏最大的支撑。 可惜天不遂人愿。秦始皇东巡病重时,曾写信召扶苏回咸阳,但这封信被赵高和丞相李斯拦截。原因很明显:李斯依靠法家思想得势,自然不愿扶苏上位后被取代;而赵高曾与蒙氏兄弟有旧怨,也害怕扶苏继位后遭清算。于是,两人合谋隐瞒始皇死讯,拥立胡亥为帝,最终逼扶苏自尽,蒙氏兄弟也被赐死。 之后的结局大家熟知:胡亥昏庸暴虐,李斯被赵高除掉,胡亥又死于赵高之手,秦朝迅速走向灭亡。 --- 竹简中的“另一种真相” 然而,北大收到的一批竹简《赵正书》,却提出了不同的版本。竹简记载:秦始皇在东巡病危时,确实想召扶苏回咸阳,但担心路途遥远,自己等不起。于是,他与李斯商量后,决定立胡亥为继承人,并将李斯视为托孤大臣。 在这种说法里,胡亥并非被“强行拥立”,而是秦始皇亲自的选择。始皇虽然宠爱长子扶苏,但最终还是因为现实因素选择了更近在身边的胡亥。只是胡亥年少经验不足,继位后无法掌控朝局,甚至滥杀兄弟姐妹,导致秦朝加速走向灭亡。 更令人惊讶的是,竹简中根本没有提到赵高参与继位之事。他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宦官,却在后来的史书里被描绘成奸佞权臣,成为秦朝灭亡的“罪人”。如果竹简所言属实,赵高或许只是被历史误解了两千多年。 --- 历史的疑云与反思 从正史来看,扶苏无疑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很多人相信,如果他能即位,秦朝未必会二世而亡,毕竟他的儿子子婴在短暂执政中就表现出一定的担当。 但从《赵正书》的角度,胡亥的继位并非阴谋,而是秦始皇的亲自决定。这让历史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是小人作祟导致扶苏失势?还是秦始皇临终的理性选择?如今已无法确证。 唯一能肯定的是,秦朝的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出在过于依赖强权和高压。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都未能真正改变这个趋势。 历史没有如果。今天我们能做的,只是带着尊重与理性,去理解这段已经无法改变的往事。至于扶苏、胡亥、赵高的真实身份与责任,或许只能留给后人继续探讨。 ---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再整理成一个时间线 人物关系图的形式?这样更直观地展现秦朝权力更迭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