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岛位于鸭绿江口东侧的西朝鲜湾中,如今属于朝鲜,被称为椵岛。最早称为“皮岛”,是明末将领毛文龙所取的名字。他姓毛,取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意,用来标志自己立足之地的艰难。
毛文龙占据皮岛其实是迫于无奈。天启元年,辽东巡抚王化贞命令他进攻后金在镇江等地的据点,结果取得了少有的大胜,史称“镇江大捷”。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但毛文龙本人却陷入险境。后金对明军的突然反击十分恐慌,集中力量追击毛文龙。他被迫一路撤退,无法回到关内,最终退到朝鲜境内,最后在皮岛安身。
在皮岛上,毛文龙迅速整合残兵败将,凭借地理优势不断骚扰后金,时而上岸劫掠。因为后金缺乏海军,无法对他形成有效威胁,而皮岛远离后金腹地,也不足以造成根本危险,所以后金干脆默认了他的存在。明朝则给予毛文龙极大支持,不仅为他设立了镇江府,还授予他左都督、将军印和尚方宝剑,并将旅顺以东的一系列岛屿交给他管辖。毛文龙因此在皮岛上逐渐形成了割据势力。
随着势力坐大,毛文龙越来越像一方军阀。他享受着“天高皇帝远”的状态,常常不服从朝廷调度。例如袁崇焕在宁远与努尔哈赤对峙时,朝廷紧急要求毛文龙出兵进攻盛京,以牵制后金,但他要么拖延,要么敷衍执行,导致关宁明军陷入被动。更严重的是,毛文龙甚至与后金私下做生意。他依靠明朝供应的军粮,却偷偷将部分粮食卖给后金。虽然他不会投降后金,但对明朝的忠诚也十分有限。
这种“既想拿朝廷好处,又暗中与敌交易”的行径,实际上削弱了明军的整体利益。袁崇焕对他深恶痛绝。后来袁崇焕督师辽东,第一个就拿毛文龙开刀。他直接率兵登上皮岛,先斩后奏,处死了毛文龙。这一举动后来被指为“擅杀重臣”,成为袁崇焕的一条罪名。客观来说,除掉毛文龙未必是错,但袁崇焕没能处理好时机与善后工作。
毛文龙长期经营皮岛,势力盘根错节,镇江府几乎成了他的私人领地。杀了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收编和掌控他的部下。然而袁崇焕出身书生,缺乏政治手腕与权谋能力,无法稳住局势。毛文龙死后,大批部下投降后金,反而让敌人壮大了力量,这显然是明朝没有预料到的。
如果当时袁崇焕能够与毛文龙联合,至少能在战场上牵制后金,迫使其分散兵力。即使不能决定辽东全局,也能避免后金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全力进攻明朝。毛文龙的故事,反映出明末将领内部矛盾与朝廷制衡失策,是辽东局势恶化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