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宁德时代在匈牙利投资70亿欧元建厂,首批2000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已经就位。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海外扩张,而是一击直中欧盟工业政策软肋的重拳。
欧洲原本想借“绿色转型”重振工业,但很快发现,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核心技术、专业人才和宝贵的时间。更尴尬的是,中国企业的进入,不仅没有被视为威胁,反而成了欧洲迫切需要的“救命稻草”。本想掌握主动的欧盟,如今却像一个押错筹码的赌徒,被迫接受现实。
长期以来,欧洲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汽车工业。然而,德国大众、宝马、奔驰在电动车领域的转型极其缓慢,到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还不到15%;相比之下,中国品牌已经拿下欧洲市场27%的份额。欧洲曾经的技术优势,如今反而成了束缚。
当欧洲车企还在改进内燃机,中国早已投入电池管理系统;当欧洲刚推出混动平台,中国已经实现固态电池量产。《金融时报》直言不讳:欧洲车企过度依赖传统技术,错失了电池与智能驾驶两大关键赛道。更糟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命脉已不在自己手中。
欧盟90%的锂电池依赖进口,而电池正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有七成来自中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显示:欧洲每造一辆电动车,就要从中国进口价值3.5万欧元的零部件。这让“谁是制造强国”一目了然。
欧盟雄心勃勃地推出《净零工业法案》,目标是2030年实现550GWh本土电池产能,但至今连四分之一都没完成。与此同时,美国借助《通胀削减法案》吸引了大量投资,2023年欧洲车企在美国的投资就超过200亿欧元。欧洲喊着“减少依赖”,却眼睁睁看着本国车企“出走”。
更致命的是政策摇摆不定:一会儿押宝氢能源,一会儿又改为纯电,结果哪个方向都没走通。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表明,欧洲氢能项目平均推进周期比中国长18个月。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并非单纯“圈地”,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救场”。欧洲深知,如果没有中国技术,像斯泰兰蒂斯这样的巨头都难以为继。西班牙副主席瓦克耶罗直言:“没有中企的技术,我们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从专利数量看,中国掌握着全球57%的电池专利。宁德时代的第三代CTP技术,电池包体积利用率高达72%,而欧洲同类产品仅能做到58%。差距不仅在技术,更在成本:中国的电池工厂建设成本比欧洲低30%,人工成本仅为德国的五分之一。《国家报》测算,中企建厂可让整车制造成本下降40%,这对欧洲车企而言,几乎是生死线。
问题的根源并非中国太强,而是欧洲自身过于分裂。匈牙利和西班牙热情欢迎中国投资,德国却警告这是“战略风险”。欧盟一边下调对华电动车关税,一边又发起反补贴调查,政策像钟摆一样摇摆,企业只能自己找出路。
不过,合作正在悄然发生。大众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平台;Stellantis干脆采购宁德电池造新款车型。《经济学人》评价:这是从“技术封锁”走向“技术共生”的开端。
欧盟并非毫无机会,而是走得太慢、太犹豫。当比亚迪电动巴士驶入巴黎,当中企技术人员入驻工厂,欧洲才逐渐明白:合作并不是威胁,而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欧盟也尝试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来补短板,计划到2030年新建100座电池工厂。但根据德国经济部的估算,整个产业链建设需4800亿欧元,而欧盟一年预算仅1650亿欧元,资金缺口巨大。于是欧盟想以“专利换市场”的方式与中企谈判,但宁德时代果断拒绝。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一针见血地指出:“既想合作又想遏制,这是政治幻想,不是产业逻辑。”
另一方面,欧盟试图摆脱美国的技术控制,但成效有限。美国《芯片法案》吸走了欧洲半导体120亿欧元投资,人才和资本被大规模抽走。反而是中欧合作在持续推进——2024年,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超15万辆。杜伊斯堡港CEO直言:“没有中国市场,我们的绿色转型根本无法推进。”
现实摆在眼前:中欧之间不是“脱钩”,而是“同荣共生”。欧盟若想守住产业,就必须接受合作;若想保持独立,就要放弃幻想。
宁德时代的生产线已在布达佩斯运转,比亚迪的电动公交已在巴黎行驶。欧洲终于认识到,产业竞争不是靠封锁,而是看谁能跑得更快、看得更远。
如果欧盟继续在理想和现实间摇摆,只会让工业根基越来越脆弱。时代不会等待,产业更不会讲情面。与其筑起高墙,不如造船远航。只有在风暴中找到方向,欧洲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