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谋士众多、将领云集。如果论哪一方的武将最为强盛,正史里曹魏当属首屈一指——不仅有“五子良将”、一批宗室猛将,还有像典韦、许褚这样的近卫悍将。但在曹操眼里,真正被他深信重用的,只有四位核心将领。
第一位是于禁。提到于禁,很多人会想到他晚年的失节:被关羽俘虏、归降后又遭曹丕羞辱,最后含羞而死。这些结局掩盖了他早年的光彩。在水淹七军事件之前,于禁一直是曹操极为倚重的统帅。史料显示,于禁被授予“假节钺”这样的特殊权柄,并获封大量邑户,这在外姓武将中极为罕见——这足以说明曹操对他的信任非同一般。
为什么曹操如此看重于禁?关键在于他治军严谨、组织能力强。于禁擅长以法治军,能把兵马训练得有条不紊,在战场上既能担任前锋也能镇守后方。宛城之战后,曹军一度溃乱,只有于禁固守营垒、稳住局面,保全了曹操的主力;在处理内部军权更迭时,他又能凭威望仅以数十骑便夺得他营,足见其威信与操控力。虽武艺不见得比典韦、许褚等人出众,但统兵与守成的能力,让他成为曹营不可或缺的中坚。
第二位是张辽。论战功,张辽名列前茅,尤其是合肥一战让他名震一时。他多次在外征战建功:解围、攻城、伏击、斩敌皆有斩获,屡次取得决定性胜利。曹操对张辽的礼遇也极为特殊,曾两度亲迎,这在众将中极为罕见,表明张辽在曹操心中的分量。
第三位是乐进。乐进为人沉默寡言,却勇猛果敢,是少数两次击败关羽的将领之一。他常常身先士卒,率先登城、先登阵地的记录很多——这种“先登”的功勋在冷兵器时代极为危险,也最能体现个人胆识与统帅的信任。尽管不如张辽那样声名远播,乐进却以实战能力和忠诚稳居曹营上层,曹操对他的评价极高,地位一度比张辽更靠前。
第四位是徐晃。徐晃以稳重和谋略见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力解樊城之围,巧妙瓦解关羽的包围态势,最终扭转战局,成就了魏军的重要胜利。徐晃既懂兵法又善于用智,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解决围城问题,多次以计取胜。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行事沉稳、治军有方,曹操称赞他有周亚夫之风,足见其在曹营中的价值。
综观这四人:于禁以治军与资历见长;张辽以战绩与勇名显赫;乐进以冲锋陷阵、先登立功著称;徐晃则以机智与稳重擅长解围与用兵。五子良将中虽然没有一个官方的先后名次,但在实际权重与曹操的倚重上,这几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传统上许多人把英雄的标准仅看作个人武勇,但曹操更侧重的是将领的统帅力、忠诚与能否在关键时刻保全或扭转全局——在这一点上,于禁、张辽、乐进、徐晃各自展现了不同却同样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