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独立战争因为美国的存在而声名远扬,但如果细看过程,其实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惊心动魄。绝大多数时间里,几乎是装备精良、训练完备的英国正规军在碾压临时拼凑的北美大陆军和民兵。真正让英国放手的,只是两场战役中损失了几千人,再加上财政捉襟见肘,他们才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英国为何打得如此“敷衍”
根源在于英国政府的吝啬。当时英国政坛的核心是地主阶层,七年战争结束后,他们立刻大幅裁军。曾经有20万大军的英国陆军,被削减到只剩4.5万人。而其中还要分出1.2万人驻守爱尔兰,再加上维持本土防御的兵力,真正能调动到海外的部队只剩两万多人,却要守住庞大的殖民帝国。
更令北美殖民者不满的是,议会发现他们的收入竟比英国本土民众高,于是决定在北美加税,用以维持驻军。可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几乎家家户户有枪,男人们每年还会进行军事训练。面对税吏和军队,他们完全不买账。尤其在马萨诸塞州,走私巨头们组建的“自由之子”民兵组织,一次就能召集一万五千人来抗税、示威。
大陆军的组建与初期劣势
独立战争爆发后,殖民地成立大陆军,最初兵力只有2万5千人,包含38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和1个炮兵连。但在远征加拿大时,损失惨重,一下子少了十个团,兵力降到1万5千人。英国方面勃然大怒,直接动员本土65%的陆军,共3.2万人远征北美,大陆军只能一路撤退。
英国的优势还在于北美有大量效忠派,大约占总人口的1/5到1/3,他们能为英军提供约1.9万人,不仅忠诚还自带干粮。为了弥补兵力不足,英国还常年雇佣德国黑森等地的士兵,这些雇佣兵工资低、纪律严,成为英军的重要补充力量。
反观美国,除了大陆军,还有数量庞大的民兵,被称为“一分钟战士”。他们作战时缺乏纪律,大多在战场上很快溃散,但凭借分散的骚扰,让英军在补给上举步维艰。
战局转折与法国的介入
随着时间推移,美军力量逐渐壮大。1776年大陆军扩充到与英军规模相当。1777年,英军在加拿大集结7000多人南下,试图重创大陆军,却在萨拉托加因补给断绝而投降,近5800人成了俘虏。这一胜利轰动欧洲,法国随即决定参战。
法国不仅提供了美军急需的火药,还派出11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参战。在关键的约克城战役中,美军中有一半士兵实际上是法国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为打击英国,不惜在海军、加勒比、印度甚至欧洲本土战场砸钱,总计花掉20亿利弗尔。
英国也被迫跟进,到1783年战争结束时,他们已经负债累累,三次贷款总额高达4450万英镑,战争债务相当于11亿利弗尔。虽然英国的陆军规模增加,但在北美战场上的兵力比例却不断下降。最终,在大陆军与法军的联手围攻下,约8000英军被困,英国彻底停止了在北美的军事投入。
独立战争背后的真实逻辑
北美独立战争,本质上是英法全球争霸的一个战场。相比只能带来每年23万英镑税收的北美殖民地,英国当时更看重加勒比和印度,每年能带来300万英镑的巨大利益。因此,当在北美损失了几千人、又因法国参战而战线全面吃紧时,英国干脆选择放手,承认美国独立。
换句话说,美国独立,并不只是民兵和大陆军的胜利,更是法国出手、英国算账之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