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的言官制度是这个朝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纵观明代历史,朝廷上的权力主要分为三大集团:皇帝本人、内阁(文臣集团)以及掌握宫中实权的宦官。而言官,作为负责弹劾和监督的官员群体,则在这三股力量之间扮演了代言人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 言官之争:明朝党争的缩影 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言官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并参与着更大范围的权力斗争。明朝前中期,皇权较强,言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凭借上谏、弹劾等监察权,常常起到纠正官场歪风、揭露贪腐的“清洁剂”作用。可到了中后期,许多皇帝懒政或把朝政委托给内阁首辅或亲信太监,权力重心发生转移,言官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从直接监督皇权,逐步成为围绕内阁与宦官之间利益代理和斗争的一部分。 学界普遍认为,明朝后期的严重党争,实际上就源自于言官体系内部和外部的门户之争与站队对立。换句话说,言官之间的分裂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朝政权力重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嘉靖:大礼议与言官门户分化的开端 嘉靖年间的大礼议,被许多史家视为明代言官门户之争的起点。事情可以追溯到明武宗去世后皇位继承的问题:按惯例皇位传给嫡长子,但武宗没有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从宗室旁支中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帝)继位。按礼法,继位者应承认前代皇帝为“皇考”,但朱厚熜坚持要追尊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一私人愿望触动了朝中既得势力的利益与礼法争议。 为了阻止追封,首辅杨廷和动员言官群体进谏,强调遵守宗室礼法;而以张璁为代表的新崛起文臣则支持嘉靖的主张,认为新帝有权为亲人争取封号。张璁借机赢得皇帝信任,最终嘉靖如愿,张璁也因此进入内阁,取代杨廷和。由此,言官首次明显分裂为两大阵营,围绕内阁权力展开激烈竞争,史称“大礼议”。 嘉靖—隆庆—万历:内阁权争的延续与升级 嘉靖一朝的门户之争为后来的内阁争权定下了基调。尽管明朝后期宦官干政日益突出,但在嘉靖、隆庆与万历三朝,言官之间主要还是围绕内阁权力展开斗争。换言之,言官们并非一开始就被宦官操纵;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内阁争权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 万历时期是这种争斗的高潮期。张居正做首辅时,一手握住权柄,通过一系列改革暂时压制了朝中各方势力,使言官内耗得以缓和。然而张居正死后,长期被压抑的各方赶快反弹,言官斗争不仅复燃,而且演变为更加固化的党争。官僚集团按地域、出身逐渐形成派系,一到早朝,弹劾与攻讦便铺天盖地,朝政因此走向极度混乱。与此同时,一些皇帝对朝政懈怠,也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当皇帝不愿每天处理纷争,言官的攻击性言论便更容易主导朝局。 万历之后:言官成为宦官势力的代言人 进入明朝晚期,宦官势力逐渐坐大,许多皇帝开始重用太监。以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为例,他几乎垄断了朝廷实权,许多言官不是被收买就是畏惧其势力,被迫成为宦官集团的代言人。于是,言官的立场从原本较为独立的监察者,转向更多地代表宦官利益,朝廷权力结构出现明显倾斜,政治生态变得更不健康。 为什么皇帝不制止言官之争? 表面看似皇权受损,实际上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乃至利用这种内耗。皇帝既希望通过言官制衡内阁或宦官,防止某一集团过于强大,也害怕言官权力膨胀到威胁自身统治。因此皇帝往往采取扶持与打压并行的策略:既利用言官牵制其他权力集团,又在必要时给予惩处以保持权力平衡。但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长期来看却助长了党争,最终演变为难以收拾的政治乱象。 结语:党争如何促成明朝衰亡 言官之间的门户之争,在明朝中后期逐渐演化为大规模的党争。党争使得朝臣不再专注于国事,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互相弹劾和争夺权位,吏治日益败坏。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防也因内耗而薄弱,朝廷最终难以应对内忧外患。可以说,言官门户之争和由此引发的党争,是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参考书目(供进一步阅读):《明朝那些事》《明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