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懒政的皇帝并不少见,但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却是一个“另类”。他整整三十年不上朝,但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有所增强。令人好奇的是,他是如何做到的?
故事要从明朝的制度说起。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六部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大大强化了皇权。但问题随之而来:皇帝毕竟不是机器,一个人要处理全国大小事务,难免应接不暇。于是到了朱棣时期,设立了“内阁”,让大臣们在文渊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然而,这些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只能算是皇帝的秘书。
他们的建议要写成“拟票”呈报,最终决定权依旧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在奏折上批红字,这才算数。也就是说,内阁大臣只能提建议,拍板的永远是皇帝。这样一来,皇帝牢牢掌握着大权,任何大臣都不可能架空皇权。正因如此,万历皇帝才敢于数十年不朝见百官,仍然坐稳了皇位。
事实上,万历登基初期并非昏庸,他曾十分勤政。前十年,他大力支持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使经济恢复发展。在军事上,他也发动了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以及援朝抗日战争,稳定了边疆局势。这个时期被史学家称为“万历中兴”。
随着时间推移,万历逐渐厌倦政务,转而依靠制度维系统治。他巧妙地利用“分权与制衡”。比如,他把“批红”的权力交给太监代行,让大臣和太监互相牵制。他还重用锦衣卫和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这些机构只听命于他,既能监视百官,也能确保消息畅通。这样,即便皇帝不出宫,也能牢牢掌握天下大事。
不过,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是一个转折点。张居正既是他的老师,又是权力极大的首辅,在冯保等太监的支持下,几乎把持了朝政。但张居正权势过大,甚至出现僭越行为,比如用超过皇帝规格的仪仗回乡。万历早已心生不满,张居正死后,他便借机清算,抄家鞭尸,张家瞬间家破人亡。这一举动震慑了所有大臣,让他们明白,谁敢架空皇帝,下场都会极其惨烈。
自此以后,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再与皇权对抗。万历又进一步在重要部门安插亲信,把所有潜在的反对力量彻底打压。尽管他三十年不理朝政,但凭借制度与权谋,他仍然牢牢控制着国家机器。
万历皇帝在位48年,其中30年不上朝,却依旧能稳坐九五之尊,这在明朝诸帝中独树一帜。他的故事也让后人看到,即便表面上懒政,真正的权力核心依然牢牢握在他手中。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神宗实录》
《张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