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像轻机枪、重机枪这样的武器,算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装备。轻机枪虽然有一定数量可以缴获,但重机枪的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那些装备完好的重机枪,几乎不容易获取。
1946年6月,整个我军的重机枪装备数量大约为2474挺,其中东北战区的我军装备的重机枪最多,达到了749挺。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力部队大多配备的是美械装备,而根据美械的编制,一个军内就有216挺重机枪。
到了1948年,在辽沈战役前,东北的国民党军通过特殊补充,武器装备几乎达到了满编状态,沈阳的军火库中还存有大量武器。然而,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我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其中自然包括了重机枪。
根据1948年12月的作战报告,我军在辽沈战役中缴获了2387挺重机枪。回顾两年前,我军全军的重机枪数量也不过刚刚略多于这个数。这一批约2400挺重机枪的缴获,不仅极大充实了我军的装备,也补充了东北野战军的重机枪损耗,使得现有的部队装备得到了全面加强,同时也满足了新组建部队的重机枪需求。
那么,这2400挺重机枪能为多少部队提供装备呢?根据当时东北野战军的编制,重机枪一般装备在步兵营的机炮连中。每个机炮连下有两个重机枪排,每个排配备3挺重机枪,因此每个步兵营装备6挺重机枪。一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所以一个步兵团的重机枪装备为18挺。一个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团,因此一个步兵师配备54挺重机枪。
如果考虑到步兵师的警卫营,假设该营不配备重机枪,按照上述标准,每个步兵师所需的重机枪数量为54挺。根据辽沈战役中缴获的2387挺重机枪,可以装备约44个步兵师。如果警卫营也配备重机枪,那么一个步兵师需要60挺重机枪,这样的话,缴获的重机枪可装备约40个师。
当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大致有36个正规步兵师以及10多个独立师。可以说,仅仅通过辽沈战役中的重机枪缴获,就足以为我军补充一支完整的部队装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战争中,缴获的武器并不全是完好无损、可以立即使用的。一些重机枪可能因使用磨损而性能较差。所以,我军对这些重机枪进行筛选、修整,以确保能将最好的装备投入战斗。此外,经过筛选后,我军还会将老旧武器替换,进一步提升装备的整体质量。
辽沈战役后的缴获武器不仅补充了现有部队的装备,也为新编成的独立师提供了充足的武器,使得整个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剩余的老旧武器经过整修后,可以分发给其他兄弟部队或新组建的地方部队,确保全军装备得以更新和补充。
这次缴获不仅让东北野战军的重机枪编制得到了补充,而且也为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持,使我军在后续的作战中拥有了更强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