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围绕关税问题进入关键时期,特朗普政府为逼中方在谈判中让步,接连出招。但中方并未被动挨打,而是逐一应对,三个回合下来,情况完全不像特朗普预期的那样向美方倾斜,反而让美国方面处处受限。
第一招:在一次敏感事件后,美国方面公开质疑二战以来关于台湾地位的既定说法,并暗示“台湾地位未定”,同时加紧鼓励台积电等企业调整资产布局。这样的言行被外界解读为在变相支持台独,触动了中国的红线。为此,中方外交部、国防部以及驻美使馆三方面同时发声,要求美方停止散布“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并在涉台问题上作出明确表态。中方的强硬回应,实际上把美国从“没有支持台独”的模糊表态,推向了必须明确反对台独的立场,也让台独势力和相关政客难以再抱有幻想。
第二招:在移民和人才政策上,特朗普政府调整了H-1B签证规则,提出申请费用和门槛大幅提高的措施——被舆论认为是用更高成本来限制外国高技能人才的流入,这对印度、以及在美从事计算机和高科技工作的外籍人才产生了不小冲击,也影响到在美的中国科技人员。面对这种局面,中方推出了自己的“K字签证”等吸引人才政策,主动向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读、在职的青年学者示好,扩大引才范围,借机把优秀人才吸引回国或到华发展,为中国科技与产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第三招:为了保护本土制造、刺激就业,特朗普一方面要求在美生产的企业才享有优惠,否则可能对其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另一方面,美国商务部在9月29日公布了一项“穿透性规则”,规定只要母公司被列入某类清单,其控股超过50%的子公司就会自动受限,甚至连持有少数股权的相关企业都要被额外审查。外界担忧这类规则会产生“连坐效应”,使数百乃至上千家与中方有贸易或投资关系的企业面临巨大的法律和财务风险。美国媒体和企业界对这一做法反应强烈,批评其不透明、难以操作,担心一不小心就触犯了繁杂的新规,影响正常经营。
正当美方措施让很多跨国公司感到不安之时,中国在政策上也给出了实际利好。9月30日,中国国务院发布通知,明确在政府采购中对境内生产的本国产品实施差别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生产产品在招投标时可享受20%的评审价格优惠。对希望进入或扩大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来说,这一举措既能提升它们的中标概率,也刺激了在华投资和生产,拉动国内需求。相比之下,一边是美国不断以监管与关税施压、要求企业在美设厂的做法,另一边则是中国用直接的市场和政策优惠吸引企业落地、参与本地供应链——二者的吸引力截然不同。
总体来看,面对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动向,中方既有外交的明言警告,也有政策上的积极回应与实质性利好。三月份起中方就已做好应对准备,随着事态推进,中方在外交、人才、和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组合拳使得美方多次出手未能达到既定效果。可以说,每当美方出招,中方都能有效地“见招拆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让美国这一轮动作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