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3日德国统一35周年庆典上,默茨与马克龙的联合发声,把欧洲的危机扒得明明白白!
默茨直接抛出“末日预警”,欧洲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影响力暴跌。
可马克龙更狠,话锋一转戳破欧洲的“致命伤”:内部出了大问题。
这番讲话,与其说是一次演讲,不如说是一次承认失败的“求救信号”。
德国的诊断——敌人就在门外
默茨的恐惧是写在脸上的,他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过去奉为圭臬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其影响力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显著减弱”。
为什么德国的感受如此强烈?因为在过去几年里,它是受伤最深的那一个。
比如乌克兰危机,让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工业,一夜之间被掐住了脖子,引发了剧烈的能源冲击。
还有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刀刀都砍在了德国这个出口大国的动脉上。
这场“双重打击”,让德国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由美国主导的、让他们舒舒服服做了几十年生意的“旧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默茨的诊断结果很明确:病因在外部,有一股强大的外部势力,正在联合起来,试图摧毁欧洲熟悉的一切。因此欧洲必须立刻投入巨资,重建早已“虚弱”的军队,准备迎接一场硬仗。
法国:病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随后发言的马克龙,进一步补充了欧洲面临的内部隐患。他同意默茨的看法,欧洲确实面临外部威胁。但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观点:
这种退化更源于内部的分裂与自我怀疑。如今,民主辩论逐渐变味,仇恨情绪不断蔓延,民主制度的根基正在松动。
那么这股“内部的毒素”从何而来?马克龙毫不客气地,将矛头直指大洋彼岸的盟友——美国。
他坦言欧洲过去犯了一个错误,将公共民主讨论的空间交给了由美国企业掌控的社交平台。
这些平台的运营逻辑以商业利益为核心,与欧洲民主制度的存续和良性运转没有关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舆论分裂,成为民主退化的推手之一
尽管对“病因”的诊断截然不同,但德法两位领导人,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无论敌人是谁,欧洲的实力,正在肉眼可见地衰退。
当经济的蛋糕不再变大,曾经许诺给民众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就越来越难以兑现。
因此,两位领导人最终都回到了同一个解决方案上:欧洲必须重新聚焦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必须通过开拓新市场、制定新规则,来抵御这股全球性的“保护主义浪潮”。
小结
从两位领导人的表态能看出,欧洲已清晰认识到自身处境的紧迫性。
但后续能否真正凝聚共识、采取有效行动,将直接决定欧洲未来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
在复杂的全球局势下,光有危机意识远远不够,务实的举措才是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