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7月,秦二世胡亥下令将一位年过六旬的大臣推上刑场。临终时,这位大臣大声呼喊:“陛下,如果杀了我,大秦很快就会灭亡!”胡亥听后有些犹豫,转头看向身边的宰相赵高。赵高冷静地回答:“陛下,别理他胡说八道,李斯死了,咱们的大秦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胡亥挥了挥手,刽子手举起刀,李斯就这样死于非命。李斯临终时的预言,令人遗憾地应验了——一年后,秦朝灭亡了。
李斯出生在战国末年的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他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曾是蔡国上卿,但李家在他祖父一代已经没落,变成了普通农民。虽然家道中落,李斯并非贫困一族,他继承了家族的书籍和学识,从小便沉浸于书海,广泛阅读,汲取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李斯的视野逐渐开阔,理想也越来越远大,野心勃勃,心中怀有超越常人的抱负——他要成为一位大官,享尽荣华富贵,名垂青史。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李斯出身卑微,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比登天还难。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田间劳作,然而心中对命运的无奈让他感到焦虑。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鼓励他,建议他向韩国的苏秦学习。苏秦也是出身贫寒,但凭借努力走上了仕途,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李斯受到了启发,决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李斯鼓起勇气投身仕途,终于得到上蔡县令的赏识,被任命为看管粮库的小官。这是李斯第一次从民间跃升为官,虽然职务不高,但却让他欣喜若狂,认为这是迈向更大平台的第一步。李斯心中十分满足,甚至带着两个儿子,牵着自养的小黄狗去县城东门散步,过着简单却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悄然来临。一次偶然的厕所遭遇让李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当时李斯如厕时,看见一只小老鼠掉进了粪坑,经过一番挣扎才没能逃脱。李斯联想到自己所看管的粮库里的老鼠,它们身形肥硕,活得逍遥自在,而自己则一直困于小小的粮库。这一幕让李斯深受触动:“人生如鼠,要么在仓里,要么在厕中,环境决定了命运的差距。”于是,李斯决定不再满足于现状,誓言要寻找更大的平台,发光发热。
公元前255年,楚国攻灭鲁国后,楚国的令尹春申君邀请了儒学大师荀子前来讲学。李斯决定放弃安逸的生活,前去稷下学宫(今山东省临淄)求学,拜荀子为师。在学宫中,李斯广结朋友,扩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得到了不少人脉。而最重要的是,他从荀子那里学到了治国理政之道,虽然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李斯却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最终成了法家的重要人物。
学成后的李斯,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人脉,决定投身秦国。他看中了秦国这家前景广阔的“公司”,认为只有秦国才能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一番波折,李斯终于得到了秦国相父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了吕不韦的门下客。虽然他初入秦国时职务微不足道,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李斯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成为了秦国的长史,相当于国家智囊。
李斯的政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两次面临危机:第一次是吕不韦被罢相治罪,李斯幸免于难;第二次是在秦国一场政治斗争中,李斯一度面临被驱逐的危险,但他机智地写信给秦始皇,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此后,李斯逐渐成为秦国的核心人物,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斯的贡献不可小觑。他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基础。同时,他也支持秦始皇进行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虽然这一政策饱受争议,但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然而,李斯最终的命运却充满悲剧。在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的权力斗争开始上演。赵高通过伪造遗诏,使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登基,李斯在权力斗争中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赵高设计陷害李斯,将他处死,秦朝的灭亡也因此加速。
李斯的死,被认为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他为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政治斗争中未能及时调整自己,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命运。正如他临终所说的,大秦的灭亡早已注定。而秦朝的覆灭,除了暴政外,李斯的死也让朝廷的治理陷入混乱,失去了治理的核心力量。
总之,李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从一个贫寒出身的农家子弟,通过努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为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权力斗争的风暴中,他最终没有逃脱被权臣赵高害死的命运,成为秦朝灭亡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