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将樊城和襄阳围困得严密无比。在战斗中,关羽还利用地形优势,以“水淹七军”的策略,成功击败了前来支援的东吴将领于禁和庞德。
然而,在关羽攻城的关键时刻,东吴的军队悄悄偷袭了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兵败身死。那么,在关羽面临危机时,刘备又在哪里呢?蜀汉的其他将领为何没有及时支援关羽?
让我们回到公元211年。当时,刘备接见了从益州来的法正和孟达,他们带来了四千兵马,请求刘备前往益州援助。在此之前,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指出,刘备想要三分天下,必须先占领益州。这时,益州的人主动请求刘备前来,恰好为刘备提供了一个进军益州的机会。
刘备看到了这个机会,但内心有所犹豫。因为益州的当前统治者是刘璋,虽然与刘备同姓,但两人并无深厚的关系。刘备曾明确表示过不愿与同宗争夺地盘,刘璋又为人宽厚、懦弱,刘备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发动战争。
尽管如此,刘备还是决定带着一万兵马前往益州,最初只是想帮助刘璋抵挡汉中的张鲁,并没有想过进攻益州的计划。
张鲁曾是刘焉手下的一员猛将,刘焉去世后,他认为刘璋胆小懦弱,不再听命于刘璋,最终自立为王。刘璋大怒,将张鲁的家眷处死,彻底断绝了与张鲁的关系。张鲁不甘心,于是兴兵攻伐益州。面对这个威胁,刘璋决定寻求外援。
一开始,刘璋并不考虑求助刘备,而是向曹操求援,但曹操因对张松的外貌不满,未给予足够重视。张松对此非常不满,回到益州后劝刘璋放弃与曹操的联系,称曹操为人不可靠。刘璋无奈,只好转而寻求刘备的帮助。
此时,刘备刚刚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实力正盛。如果刘璋能得到曹操的支援,刘备反而可以以“曹操勾结叛贼”为名,正当理由进攻益州。因此,刘备身边的谋士都在积极谋划,但刘备始终难以做出决策。
最终,庞统为刘备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庞统在为刘备征战益州时,不幸被刘璋部下张任所杀,这使得刘备与刘璋彻底决裂。为了顺利攻占益州,刘备决定调集诸葛亮和张飞来益州支援,而将关羽留在了荆州。
虽然关羽十分勇猛,但刘备深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便给了关羽足够的资源支持。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四个南郡已归刘备所有,刘备只需稍作巡查,就能收获城池和兵力。直到刘备入川时,荆州已拥有五万兵马。
刘备带走了一万兵马,到了益州后,刘璋又调拨了一万给他,因此刘备的军队达到了两万。后来的诸葛亮和张飞也各自带走了一万兵马,最终,荆州剩下两万人。
关羽留守荆州的同时,也没有闲着,他继续招募兵员。然而,由于荆州的城池有限,他最多只能招募五万人马,多了便无处安置。关羽的手下,除了他自己,还有四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分别是关平、周仓、廖化和赵累。
关平,凭借与庞德对抗三十回合的实力,已经成为一位顶级武将;周仓和廖化也跟随关羽多年,实力不容小觑。赵累则擅长谋略,多次为关羽提供了关键建议。虽然这些将领实力强悍,但在战场上,真正决定胜败的往往还是谋士的智慧。关羽的心高气傲,通常不愿与他人合作,但诸葛亮的到来让他对这位谋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按计划,庞统并不应该死去。如果庞统还在,他将与诸葛亮一起协助关羽,确保荆州的稳定。然而,庞统的死使得刘备和刘璋的关系彻底决裂,关羽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
刘备将诸葛亮和张飞调往益州,只留下关羽一人守卫荆州。关羽的兵力虽然足够,但他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缺少谋士的情况下。关羽的部下,马良、伊籍和王甫,虽然忠诚且聪明,但他们的能力有限,难以完全弥补庞统的空缺。
关羽在襄阳取得了初步胜利后,王甫建议他修建烽火台,以防止敌人偷袭。然而,当敌军来袭时,襄阳的守军却主动开城投降,烽火台未能发挥作用。
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后,认为关羽能够独立守住荆州,因此并没有急于回援。然而,关羽小看了东吴的野心,忽视了诸葛亮的警告,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陷。关羽被东吴将领偷袭,兵败身死。周仓、王甫、赵累、关平等人或死或被捕,只有马良和伊籍及时逃脱。
关羽的失败,也意味着蜀汉的一个重要防线彻底崩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