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之久,这场战争引发了外界诸多讨论。在中国网友眼中,俄军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后勤保障系统屡遭诟病。不少人认为俄空天军未能充分发挥制空优势,后方频繁遭遇乌军袭击,都归咎于后勤保障的短板。 然而近期出现了一个颠覆性观点:备受网友批评的俄空天军后勤体系,实际上已经达到令多数国家望尘莫及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军。这个说法该如何理解?让我们用具体数据来说明。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最新讲话中透露,俄军在过去两周内向乌境内投掷了约2500枚滑翔制导炸弹。虽然泽连斯基意在强调俄军空袭升级给乌方带来的压力,但这个数字却意外揭示了另一个事实:俄军能维持如此高强度的轰炸,恰恰证明其拥有完善的作战体系和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美国《福布斯》杂志曾报道,俄军苏-34战机编队有时单日可执行超100架次作战任务。亲俄媒体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说法,称俄军每周投弹量超过1000枚。这与泽连斯基公布的2500枚数据完全吻合。 让我们做个简单计算:两周2500枚即每周1250枚。若每架苏-34可挂载4枚炸弹,则需出动300余架次,日均约44架次。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按每架次配备两名飞行员计算,仅前线作战就需要近90名飞行员。若算上训练、轮换和预备人员,飞行员总数将超百人。此外,地勤维护、加油挂弹等环节还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要维持这样的作战节奏,对任何军队都是巨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后勤保障不仅关乎人力,更考验装备可靠性。如果战机频繁故障、零件供应不足,根本不可能保持如此密集的作战频率。但俄军却做到了。 据西方开源情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俄军共损毁37架苏-34,约占战前127架机队总数的30%。这些损失包括被击落、事故损毁及基地遇袭等情况。虽然30%的损失率看似不低,但考虑到这是在持续高强度作战环境下的表现,这个比例在实战中实属正常。 与美军对比更能说明问题:F-15自服役以来共损失146架,主要源于训练事故;F-35自2018年起已坠毁11架。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指出,F-35的可用率长期低于55%,问题层出不穷。这还是在美国所谓的和平时期,而非实战状态下的表现。 相较之下,苏-34在实战中保持高出勤率,损失率控制在合理范围,这一表现远超外界预期。更关键的是,俄罗斯航空工业展现出强大的补充能力。自2022年起,联合飞机制造公司已交付15批次苏-34M,每批次至少4架。2022年交付2批,2024年交付6批,而今年截至9月就已交付4批。这些产能不仅能补充前线损耗,还能满足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外销订单。 因此,即便损失了30%的机队,俄军仍能维持每周上千枚炸弹投放量,这充分展现了其作战体系的韧性。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总渲染俄军难以为继的论调,但实际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真正面临压力的其实是乌克兰防空系统,面对俄军持续轰炸,其拦截难度和资源消耗正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