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好奇:二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时,为何要邀请蒋介石参加?中国战场真的如此重要吗?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博弈。当时力主邀请蒋介石的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这个决定遭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强烈反对,而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是在获得协助缅甸作战的交换条件后,才勉强同意。
罗斯福的坚持源于两个关键考量:首先是太平洋战事的实际需要,其次则暗藏着一个深远的战略布局——为苏联精心设计一个温柔陷阱。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个策略的深远影响,苏联后来的解体与罗斯福当年的谋划确实存在重要关联。
二战初期,英国被希特勒的闪电战打得措手不及,只能困守英伦三岛。丘吉尔多次向美国求援,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罗斯福也以此为借口推脱。走投无路的丘吉尔在1941年8月做出惊人之举,乘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远赴大西洋北部的阿金夏海湾,与罗斯福举行秘密会晤。
这次历史性会面产生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英国在此文件中正式承认美国在大西洋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世界霸权开始从英国向美国转移。虽然美国政界态度有所松动,但民间反战声浪依然强烈,直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才彻底扭转了美国的立场。这一事件至今仍被很多人怀疑是美国为参战借口而故意纵容的苦肉计。
当时欧洲战场形势严峻:苏联在东部战线苦苦支撑,英国困守孤岛,法国早已投降,只有戴高乐领导的小股部队在北非坚持抵抗。美国参战后迅速成为盟军核心,为协调作战行动,盟国在1943年至1945年间举行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1943年的两次关键会议分别是:11月22-26日的开罗会议和11月28日-12月1日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则举行了雅尔塔会议(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7月17日-8月2日)。值得注意的是,波茨坦会议期间人事变动频繁:罗斯福已病逝,由杜鲁门接任;丘吉尔在会议中途落选,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唯有斯大林始终稳坐钓鱼台。
蒋介石参加的是1943年的开罗会议,会后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但丘吉尔对此兴趣缺缺,斯大林因专注对德作战也未提出异议。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立即转赴德黑兰与斯大林会晤,讨论开辟第二战场等事宜。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要求苏联在远东对日作战,而斯大林则提出以控制大连港等条件作为交换。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病重的罗斯福与斯大林达成秘密协议: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美国则默许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以及对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这一决定埋下了日后中苏交恶的种子。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获悉原子弹试验成功。斯大林闻讯立即下令进军中国东北,企图在日军投降前抢占更多利益。在随后的中国内战中,斯大林对东北权益的执着暴露无遗,他甚至建议国共划江而治,以确保苏联在东北的既得利益。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历时两个多月的访苏谈判,最终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的消极态度再次印证了其战略短视。
历史证明,苏联在冷战中的最大失误就是未能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这种战略失误可以追溯到罗斯福当年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联野心的纵容。正如中国古语所云:德不孤,必有邻,大国相处之道,实在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