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朝廷颁布了一道重要诏令:一切胡礼悉禁勿用。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定,却引发了不少误解。有人认为这是要恢复元朝之前的汉族传统,废除跪拜之礼。但这种理解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就是有意曲解。
翻开《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明太祖登基大典,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新建立的明朝不仅保留了跪礼,而且沿用了元朝的单膝跪拜方式。这种单膝跪地的登基仪式,在历史上除了元朝,就只有明朝这一例。
随着政权逐渐稳固,朱元璋注意到一个令他忧心的现象:民间仍然普遍沿用元朝的礼仪习俗,特别是在宴饮场合,人们习惯以跪拜行礼。这显然违背了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主张,于是才有了那道禁胡礼的诏令。
但需要明确的是,禁止胡礼不等于废除跪拜,也不是单纯禁止单膝跪,而是要重新制定一套完整的跪拜礼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元璋保留了元朝时期官员面见皇帝必须跪奏的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要知道,在元朝之前,官员面君是不用下跪的,宋朝时还有座位,秦朝时君主甚至会起身相迎。
朱元璋的真实意图是规范跪拜制度,避免随意下跪。他要求必须体现出明确的尊卑等级,不是什么人都能受得起跪拜之礼。具体规定非常细致:同级或相差一品的官员相见,位卑者站在右侧,行揖礼两次;尊者站在左侧,回礼一次。如果品级相差两品,尊者可以稍微随意一些。当品级差达到三品时,位卑者要站在下位行礼。超过三品的话,尊者可以坐着受礼,而卑者必须跪着禀报、聆听和应答,直到获准起身。
在非公务场合,官员之间不需要行跪礼,除非存在亲属或主仆等特殊关系。至于平民见官,公堂上必须下跪,平时遇见只需回避即可。这里要说明的是,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所以北面是上,南面是下。明朝沿袭唐宋旧制,以左(东)为尊。
由此可见,朱元璋并非反对跪礼本身,而是要通过规范跪拜制度来强化皇权。这一点在皇室成员的特别礼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官员见到高级皇族必须下跪,这比元朝之前严格得多;其次,官员不仅要在藩王领地办公时跪拜,就连路过藩地也要行礼。至于平民见皇族的礼仪,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从朱元璋纵容藩王欺压百姓的态度来看,不可能重现宋朝百姓见到皇室车驾欢呼雀跃的场景。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里的拜是否真指下跪。明朝官方启蒙教材《童子礼》给出了明确答案:拜礼包括作揖、下跪、叩首等一系列动作,要求动作舒缓以示恭敬。这说明明太祖将跪礼视为特权的象征,而非体恤臣民。但讽刺的是,尽管太祖本意是限制跪拜,明朝臣民却逐渐养成了好跪的习惯。
海瑞海笔架的绰号就很能反映这个问题。这个外号的由来正是因为海瑞不愿下跪,在当时显得格外突兀。到了正统年间,官员们已经开始违背太祖不许与外官交接行跪拜礼的规定,争相向权宦汪直下跪。此后,跪拜权阉成为常态,甚至出现了认太监做干爹的丑态。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仅封疆大吏要跪,连七品御史身边都跪满了地方士绅。这种情况愈演愈烈,迫使朝廷在嘉靖八年下令禁止巡按御史羞辱地方官,规定相见时不许行跪礼。万历年间,吴县县令袁宏道在信中抱怨接待上官时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可见当时跪拜之频繁。相比之下,海瑞的不跪更显特立独行。
平民的处境更为堪忧。元朝之前,平民自称吾、我很常见,年长者也会自称老身。但到了明朝,平民见官一律自称小人,尊称对方为大人或老爷。在这种自我矮化的语境下,很难指望平民能像海瑞那样挺直腰杆。
这种变化背后有两个深层原因:一是对权力的谄媚,二是奴化教育。皇权不断集中,使得臣民的一切利益都来自皇帝恩赐,连得势的太监都能让人争相巴结。同时,科举制度和严密的户籍管理不断强化尊卑观念,固化民众的卑微地位,使他们越来越依赖和崇拜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