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历史谜题。
234年的8月,一个改变了三国格局的消息从五丈原传回成都,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病逝了,年仅54岁。
按理说,失去了这根顶梁柱,蜀汉这个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应该很快就完蛋了吧?
可事实却让所有人跌破眼镜,没有了诸葛亮的蜀汉,竟然又苟了整整29年,直到263年才被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出城投降。
这29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诸葛亮走的那一年,蜀汉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据史料记载,当时曹魏管辖九州,总户数六十六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余万,孙吴占据三州,总户数五十二万,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蜀汉所辖之地不过一个益州,总户数三十八万,人口不过九十四万。
这样的对比实在太悬殊了。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将近五倍,孙吴也有两倍半。更要命的是,诸葛亮生前为了北伐,几乎把蜀汉的家底都掏空了。
兵源不足一直都是困扰蜀汉的一大难题,巴西太守吕乂曾为北伐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幸亏他"慰喻检制",手下士卒才无人逃窜,这也说明,此前一直都有人逃走。
按照常理,这样的蜀汉应该撑不了几年才对。
可历史偏偏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答案。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不但没有立即崩溃,反而在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主持下,又硬扛了近30年。这在三国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替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公元238年刘禅命蒋琬开府,蒋琬设立大将军府,总揽蜀汉军政。说实话,蒋琬这个人挺厉害的,他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急着继续北伐,而是先稳住了内政。
更有意思的是,今年5月份,学者们在阳朔举办的第十三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上,专门讨论了"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权问题。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这个"顽强的生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诸葛亮在世时建立的制度和人才梯队起了关键作用,他临终前安排得很详细,诸葛亮托付李福,希望蒋琬成为自己的后继人,李福问还有谁,诸葛亮又指名费祎。这个人事安排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
除了建立的制度以及人才梯队之外,蜀汉在诸葛亮死后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虽然姜维后来又搞了十一次北伐,但总体上蜀汉是从攻势转为守势,这大大减轻了国力消耗。
数据很说明问题:蜀汉灭亡以前,共有1082000人,其中户数二十八万, 民数九十四万, 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官吏四万。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人口数字和诸葛亮刚死时基本一样,说明蜀汉在这29年里,人口没有大幅下降,甚至还略有增长,这在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相当不容易。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2025年刚出版的《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一书中提到,季汉功臣子弟几乎都在位于成都的尚书台、御史台、侍中寺等机构任职,即便是军职,也多是掌管禁中羽林、虎贲等宿卫兵。
这说明蜀汉后期非常注重保护功臣家族,避免他们在前线损失,这种做法虽然保守,但确实有利于政权稳定。
不过话说回来,蜀汉能撑29年,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外部环境。曹魏内部忙着司马家族夺权,孙吴也有自己的麻烦,都没有全力对付蜀汉。
北伐还巩固了吴蜀联盟。自刘备猇亭之战而托孤白帝城,诸葛亮平定南中对魏国开展北伐之后,吴蜀两国从此再未发生大的军事摩擦,吴国反而多次配合蜀国的北伐行动。
巧合的是,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这一年,正好是蜀汉灭亡的那一年,仿佛是历史的安排,当刘禅终于同意为诸葛亮立庙时,蜀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意思的是,今年2月份,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名为"孔明系统"的研究成果,用诸葛亮的字来命名他们发现的细菌免疫防御机制。
这个命名很巧妙,因为就像诸葛亮为蜀汉建立的防御体系一样,这个"孔明系统"也是巧妙地利用现有资源来抵御外敌入侵。
结语
诸葛亮死于234年,蜀汉撑到263年,这29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优秀制度的生命力,往往超过它的创建者。
诸葛亮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人才队伍、治理制度和精神传承,足以让蜀汉在乱世中再坚持一代人的时间。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死而后已"吧。
信源:
新京报2025-05-23 “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权是如何维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