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里,除了广为人知的五虎将张之江、鹿钟麟等人外,还有一支被称为十三太保的精英将领团队。这个团队包括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冯治安、刘汝明、梁冠英、程希贤等战功赫赫的将领。其中,孙良诚尤为突出,他不仅长期追随冯玉祥反对蒋介石,还在抗日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西北军中的佼佼者。
然而在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面对日伪政权开出的优厚条件,孙良诚最终没能守住底线。他借口受到中央军的压迫,选择了所谓的曲线救国道路,这一背叛让一手提拔他的冯玉祥痛心不已。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抢占胜利果实,迅速任命孙良诚为先遣军司令,负责苏北防务。孙良诚抓住这个机会,再次改换门庭投靠了蒋介石。但蒋介石始终对他心存疑虑。当顾祝同率主力部队进驻华东时,蒋介石根据特务情报,怀疑孙良诚曾与新四军秘密联络,立即下令调查。戏剧性的是,负责调查的军统局少将周镐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与孙良诚私交甚笃。周镐趁机劝说孙良诚,指出投奔共产党才是明智之选。
此时的孙良诚正对蒋介石仅给他一个暂编第二十五师师长的职位心怀不满。接到周镐带来的蒋介石手令后,他既惊又怒,决定接受周镐的建议准备起义,但提出需要中共提供资金安置高级军官家属的要求。
后来得知孙良诚与李济深秘密接触后,蒋介石再次派周镐前往宿迁。周镐趁机再次劝说孙良诚认清形势,并告知中共已同意拨款支持起义。就这样,在周镐的两次暗中保护下,孙良诚成功躲过了蒋介石的追查。
就在策反工作取得进展时,意外发生了。由于中共内部出现叛徒,周镐被捕。尽管遭受严刑拷打,周镐始终坚贞不屈,最终获释。这一变故导致起义计划被拖延,直到1948年10月周镐再次与孙良诚会面时,孙已被提升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第107军军长。
蒋介石这次提拔孙良诚并非出于信任,而是迫于淮海战役的紧迫形势。当时冯治安、刘汝明等西北军旧部都驻守在徐州外围,孙良诚的军事才能成为蒋介石急需的资源。同时,这一任命也向其他西北军将领释放了善意信号。
虽然获得高官厚禄,孙良诚对起义计划始终犹豫不决。这种摇摆态度让周镐十分失望,直言他已被权位蒙蔽了双眼。
1948年11月4日,顾祝同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冯治安、刘汝明和孙良诚虽然出席,却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圈外。当晚的私下聚会中,这些西北军将领纷纷表达不满,但都未能下定决心。
就在当晚深夜,张克侠等人果断率领两万三千余名官兵起义,一举打开徐州东北门户。这一行动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蒋介石震怒之余,加强了对冯治安的监视,同时软硬兼施地拉拢刘汝明。对孙良诚则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使其陷入更深的矛盾。
1948年11月12日,孙良诚部队在睢宁被解放军包围。在副军长王清翰等地下党员和周镐的配合下,部队内部完成起义准备。最终孙良诚宣布投诚,与王清翰联名发表《告国民党官兵书》,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投诚后,孙良诚受到解放军优待。毛主席在广播中称赞他们的行动为国民党官兵树立了榜样。但孙良诚仍感待遇不公,以养病为由离开部队,暗中盘算重新投靠蒋介石。
随着战局发展,解放军继续策反刘汝明等西北军将领。虽然梁冠英、吴化文等人的联络被刘汝明拒绝,但通过周镐的斡旋,孙良诚得以与刘汝明会面。1949年1月5日,孙良诚抵达刘汝明总部,但刘汝明和亲信刘峙对他严加防范。此后孙良诚虽试图重新获得蒋介石信任,但为时已晚,蒋介石已不再相信这个反复无常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