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从海洋强国到内陆国的历史变迁
奥地利是欧洲中部一个风景如画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约8.38万平方公里,首都维也纳以其丰富的音乐文化闻名世界。这个被德国、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环抱的国度如今虽无海岸线,但在历史上却曾是一个拥有广阔海岸线的欧洲强国。那么,这个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国家是如何失去所有出海口的呢?
一、辉煌的崛起之路
奥地利人与德国人同根同源,都使用德语,同属日耳曼民族。追溯历史,古罗马人将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并称为欧洲三大蛮族。其中,生活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人骁勇善战,成为罗马帝国最头疼的对手。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日耳曼人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此后欧洲大陆上崛起的诸多日耳曼国家中,以法兰克帝国最为强盛。843年,这个帝国一分为三,现今的德国和奥地利地区当时属于东法兰克王国。
10世纪时,东法兰克王国解体,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众多公国。976年,利奥波德一世受封为奥地利边区藩侯,建立了巴本堡王朝。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奥地利在1156年升格为公国。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边疆领之战中击败对手,从此开启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奥地利长达六个多世纪的统治。
这个显赫的王朝堪称欧洲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室之一,其成员曾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等多个重要职位。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奥地利不断扩张:1500年控制了斯洛文尼亚地区,首次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1526年吞并匈牙利后,又获得了克罗地亚的海岸线;1683年维也纳之战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奥地利确立了在中欧的霸主地位。
二、霸权地位的动摇
尽管哈布斯堡王朝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但这个帝国实际上是由众多邦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在普鲁士崛起前,奥地利是最强大的德意志邦国。但随着普鲁士的强盛,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竞争。
1862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掌普鲁士大权。他审时度势,提出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统一方案。1864年,普奥联军从丹麦手中夺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但两年后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大获全胜,原本支持奥地利的巴伐利亚等邦国纷纷倒戈。
战败后的奥地利不仅被排除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之外,国内局势也陷入动荡。虽然统治疆域辽阔,但核心的德意志地区多已归入普鲁士麾下。帝国境内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占多数,其中匈牙利势力最为强大。为维持统治,奥地利不得不向匈牙利贵族妥协,于1867年改组为奥匈帝国,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
三、帝国的崩溃与海岸线的丧失
转型后的奥匈帝国仍是欧洲五强之一,国土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100万。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就是其实力的体现。但帝国潜藏着严重危机:作为统治民族的奥地利人仅23%,加上匈牙利人也只占43%,其他如捷克、波兰、乌克兰等民族占比很高。
年迈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曾忧心忡忡地说:我的帝国就像纸牌屋,轻轻一推就会倒塌。这一预言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应验。1918年德奥战败,在英法等国支持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相继独立,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则与塞尔维亚组成新国家。曾经拥有亚得里亚海漫长海岸线的奥地利,就这样彻底变成了内陆国家。
如今,这个以音乐和阿尔卑斯山风光闻名的国家,虽然失去了出海口,却在欧洲事务中保持着独特的影响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