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战火纷飞。
在那乱世之中,荆州之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引得各方势力虎视眈眈。
关羽,字云长,义薄云天,武艺超群,自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以来,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华夏。
此时,他正坐镇荆州,统领一方兵马,肩负着守护刘备集团南大门的重任。
在关羽的帐下,有一谋士,名曰王甫,字国山,益州人士。
王甫原本在刘璋手下做个文书小官,此人胆识过人,敢于直言。
刘备攻打益州时,他曾力劝刘璋坚守,莫要投降,因而得罪了刘璋,被发配至边远县城。
刘备进成都后,王甫主动投奔,他见到刘备便直言:“将军将来必成大事。”刘备听闻,心中大喜,便任命他为县令。
王甫治理地方颇有手段,短短数月,便将那混乱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刘备见他才能出众,便将他调至荆州,协助关羽处理后勤与文书之事。
关羽一生征战无数,自恃武艺高强,勇猛无敌,对于文官向来不太看重。
况且王甫又是益州投奔而来之人,关羽心中总觉得他靠不住。
然而,王甫做事极为踏实,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连关羽手下的那些武将,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关羽见此,虽心中仍有些许偏见,但也只好将他留在了荆州。
这一日,荆州城内气氛略显紧张。东吴方面传来消息,鲁肃离世,吕蒙接任东吴都督之职。
王甫听闻此讯,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他深知吕蒙此人,智谋过人,且野心勃勃,绝非鲁肃那般温和守成之辈。如今他执掌东吴兵权,恐对荆州不利。
王甫顾不上多想,匆匆赶往关羽的营帐。此时,关羽正与几位将领商议军情,见王甫进来,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
王甫顾不上行礼,急忙说道:“将军,如今吕蒙接替鲁肃之位,此人野心极大,恐对荆州有所图谋,我等不可不防啊。”
关羽听闻,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有些不悦,说道:“王甫,你莫要如此惊慌。吕蒙虽有些本事,但我关羽岂会怕他?荆州有我坐镇,他东吴又能奈我何?”
王甫见关羽不以为意,心中焦急,继续说道:“将军,吕蒙与鲁肃不同,鲁肃主张联刘抗曹,而吕蒙则一心想要夺回荆州。依我之见,我们应在长江沿岸设置烽火台,白天冒烟,晚上点火,一旦东吴有异动,便可提前预警,做好防范。”
关羽听后,沉思片刻,觉得王甫所言似乎有些道理,但心中仍有些轻视,便敷衍道:
“好吧,就依你所言,设置烽火台便是。不过,此事你且去安排,莫要再来烦我。”
王甫见关羽答应了,心中稍安,正欲退下,却又听关羽说道:“不过,守台之人你且挑选些老弱病残便是,精锐之士还要随我征战。”
王甫听闻,心中一惊,急忙说道:“将军,此乃关键防线,怎可派老弱病残守之?若东吴来袭,恐难以抵挡啊。”
关羽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说道:“小事一桩,莫要再啰嗦。我自有分寸,你且去办吧。”
王甫无奈,只得领命而去。他心中暗暗担忧,却也无可奈何。
回到住处后,王甫立刻着手安排设置烽火台之事,并亲自挑选守台之人。
然而,关羽有命在先,他虽有心挑选精壮之士,却也不敢违抗,只得挑选了一些相对较为强壮的老兵前往。
数月之后,烽火台沿长江岸边依次建起,看似严阵以待,实则暗藏隐患。
那些守台的老兵,平日里疏于训练,又因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每日只是敷衍了事。
王甫心中忧虑,时常亲自前往烽火台查看。每次看到那些老兵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便暗自叹气。
他多次向关羽反映此事,希望关羽能重视起来,换些精锐之士守台,然而关羽却总是置若罔闻,认为王甫太过小心谨慎。
这一日,王甫正在帐中处理文书,忽有探马来报:“王大人,不好了!东吴吕蒙率军白衣渡江,正悄悄向我荆州逼近!”
王甫听闻,大惊失色,急忙问道:“可有烽火台示警?”
探马摇了摇头,说道:“并无烽火台示警,想来是那些守台之人疏忽大意,未曾发现。”
王甫闻言,心中一沉,暗叫不好。
他深知,那烽火台乃是荆州的第一道防线,如今竟如此轻易地被东吴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王甫顾不上多想,匆匆赶往关羽的营帐。
此时,关羽正在帐中与诸将饮酒作乐,全然不知危险已悄然降临。
王甫冲进营帐,大声说道:“将军,大事不好!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已逼近荆州,烽火台竟无一人示警!”
关羽听闻,手中的酒杯“啪”的一声掉落在地,酒水洒了一身。他站起身来,瞪大了眼睛,怒喝道:“什么?竟有此事!那些守台之人都是干什么吃的!”
王甫急切地说道:“将军,此前我多次建议换精锐之士守台,可您却不听。如今东吴来袭,我等该如何是好?”
关羽此时也有些慌了神,但他毕竟是一方统帅,很快便镇定下来,说道:
“王甫,你莫要惊慌。即便东吴来袭,我关羽也不怕他。你且去整顿军马,准备迎敌。”
王甫无奈,只得领命而去。
他心中清楚,如今荆州防务空虚,东吴又来势汹汹,此战恐怕凶多吉少。但他仍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然而,当王甫来到军营时,却发现军中一片混乱。
原来,此前管着荆州军粮的潘濬,被王甫查账发现克扣士兵口粮,私拿军械钱。
王甫曾建议关羽换掉潘濬,让赵累接任,可关羽却不信,坚持认为潘濬没问题。如今,潘濬见东吴来袭,竟直接投降了东吴,还将荆州的布防图一并交了出去。
王甫得知此讯,如遭雷击,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直担心的内患竟然真的发生了。
此时,荆州的粮草路线、兵力分布全被东吴摸得一清二楚,东吴军队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了南郡、公安等重要据点。
关羽得知此讯,大怒不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潘濬竟然会背叛自己。
他立刻召集诸将,准备率军回援荆州。然而,此时的他已被东吴切断了后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关羽率军且战且退,一路来到了麦城。
此时的麦城,已被东吴军队团团围住,城内粮草匮乏,士气低落。
王甫看着眼前这座破败的城池,心中满是忧虑。他知道,如今关羽已陷入绝境,若不尽快想出脱身之计,恐怕性命难保。
次日,王甫来到关羽的住处,对关羽说道:“将军,如今麦城被围,我等不可久留。依我之见,我们应画条大路突围,虽然大路显眼,但行军速度快,或许能冲出重围。”
关羽听闻,眉头一皱,说道:
“王甫,你莫要糊涂。我关羽威震华夏,何人敢拦截我?走大路太过显眼,必会被东吴伏兵所阻。我看,我们还是走小路为好。”
王甫急忙说道:“将军,我暗中派人查探过了,大路上根本无人埋伏,反而是小路有东吴重兵把守。若走小路,恐怕凶多吉少啊。”
关羽不屑地笑了笑,说道:“王甫,你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关羽一生征战,何曾怕过伏兵?就依我之意,走小路突围。”
王甫见关羽固执己见,心中焦急万分,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
“将军,此乃生死存亡之际,还望将军三思啊!若走小路,一旦中伏,我等将万劫不复啊!”
关羽见王甫如此,心中有些不耐烦,说道:“王甫,你莫要再劝。我意已决,走小路突围。你若害怕,可留在此地。”
王甫闻言,心中一阵悲凉,他知道,自己再劝也无济于事。
他站起身来,眼中含着泪花,说道:“将军,既然您已决定,我王甫愿随您一同前往,即便死,也要与将军死在一起。”
关羽点了点头,说道:“好,王甫,你且去准备,我们即刻突围。”
当夜,关羽率领残部,悄悄从小路出发。
月光洒在大地上,给这条小路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危险。
王甫骑在马上,心中忐忑不安。
他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生怕东吴的伏兵突然出现。然而,关羽却神色坦然,仿佛根本不把眼前的危险放在眼里。
行至一处山谷,突然,四周喊杀声四起,无数东吴士兵从山谷两侧涌出,将关羽等人团团围住。
原来,东吴早已在此设下埋伏,就等关羽自投罗网。
关羽见状,大喝一声:“尔等休要张狂,关羽在此!”说罢,他挥舞着青龙偃月刀,冲入敌阵。那刀光闪烁,如蛟龙出海,所到之处,东吴士兵纷纷倒地。
然而,东吴士兵人数众多,关羽等人渐渐陷入困境。王甫见关羽被围,心中焦急,他挥舞着长剑,奋力拼杀,试图冲到关羽身边。
就在这时,一支冷箭射来,正中王甫的胸口。王甫只觉一阵剧痛,手中长剑“当啷”一声掉落在地。他捂住胸口,摇摇晃晃地差点跌落马下。
关羽见王甫受伤,心中一惊,急忙喊道:“王甫!”他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来到王甫身边。
王甫看着关羽,眼中满是悔恨与无奈,他说道:“将军,我……我曾三次劝您,可您……可您就是不听啊……”
关羽闻言,心中一阵刺痛,他握住王甫的手,坚定而沉重,似乎用意念传递着对王甫的肯定。
话未说完,王甫的手便缓缓垂了下去,眼睛也永远地闭上了。
关羽看着死去的王甫,悲痛欲绝,他仰天大吼一声:“天亡我也!”
此时,东吴士兵越聚越多,关羽等人渐渐体力不支。
最终,关羽被东吴活捉。而王甫的尸体,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悲剧。
关羽被东吴活捉后,宁死不屈,最终被孙权杀害。
荆州也彻底落入东吴之手,刘备集团因此遭受重创。
王甫死后,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就连他的死因也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与关羽突围时受伤而亡,有人说他在麦城跳楼自尽,还有人说他后来在刘备伐吴时战死。
如今,在一些关帝庙中,设有王甫的塑像,大多奉立在关公身旁,以纪念这位忠诚的谋士。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关羽的悲剧而叹息,更为王甫的忠诚与无奈而感慨。
关羽本事大,但在管后勤、看人、做决定等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他不信王甫,却信潘濬、糜芳、傅士仁这些后来背叛的人,连王甫整理的账本他都不看,还说“小事别烦我”。
结果,荆州防务漏洞全被敌人利用,他的骄傲最终害了自己。、
王甫看透了这些,他三次劝谏关羽,每一句都准得吓人。
如果关羽能听进去哪怕一次,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关羽的失败,成为了千古遗恨。
这件事放到如今,在企业里也并不少见。
有些人整天拍马屁,领导喜欢;有些人讲真话,领导却嫌麻烦。等真出事了,再想补救,往往已经晚了。
王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再能干的人,要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早晚要翻船。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逆耳的忠言。
因为,有时候,一句真诚的劝告,可能会避免一场巨大的灾难;而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则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荆州遗恨,已成历史,但王甫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深思。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汲取其中的教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