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开创明朝,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检自缢殉国,大明江山延续了整整276年,共历十六位帝王。在这些帝王之中,太祖朱元璋安葬于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成谜,而其余十四位皇帝皆归葬北京。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四位中有十三位葬于昌平的天寿山,即如今著名的十三陵,唯独有一位例外,被葬于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金山在明代向来是宗室王公、妃嫔及夭折皇子的埋葬之地,鲜有皇帝长眠于此。那么,为何会有一位明朝天子葬在这里?这便是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寝——景泰陵。它由原本的郕王墓扩建而成,其命运与朱祁钰在大明史上的地位紧密相连。
——景泰陵的前世今生——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十九日,郕王朱祁钰在皇宫西内病逝,年仅三十岁。仅在二十天前,他还是坐拥大明江山的皇帝,但在二月初一,因孙太后下旨,他被废黜帝位,降为郕王。如何安置这位刚刚失位的皇帝的丧事,让礼部一度犹豫。最终,在英宗朱祁镇的强压下,礼部决定按照亲王的礼制为其治丧。英宗更是亲自赐谥为“戾”,这个含有“知过不改”之意的谥号,充满否定和贬损。
同年二月二十六日,英宗确定朱祁钰的墓地在金山,与英宗自己的爱子许悼王朱见淳、以及郕怀献世子朱见济的坟园相邻。其实,朱祁钰生前已在天寿山修建好寿陵,并于景泰七年将皇后杭氏安葬其中。然而英宗复位后,不仅剥夺了他的帝王身份,还在襄王朱瞻墡的提议下,派兵五千将寿陵彻底拆毁。这一切背后的复杂缘由,都要追溯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
——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生于1428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庶次子,生母为贤妃吴氏。1436年被封为郕王。1449年,瓦剌大军大举南犯,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更被俘虏。大明立国八十余年,从未遭遇如此危急关头。为了江山社稷,孙太后当机立断,先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又在九月初六尊英宗为太上皇,同时推举郕王朱祁钰登基,成为新帝。
朱祁钰即位后,凭借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稳住了局势。英宗虽在景泰元年被送回京师,但立即被幽禁南宫。景泰三年,朱祁钰立亲子朱见济为太子,将朱见深降封沂王。然而朱见济在次年夭折,复立沂王的呼声骤然高涨。至景泰八年,太上皇英宗在孙太后支持下,联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掌权。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软禁宫中,不久病亡,甚至有传言称系遭太监以帛勒杀。
英宗复位后,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后即位为宪宗。宪宗登基后,朝中不断有人为朱祁钰鸣不平,认为若非他力挽狂澜,明朝恐怕早已灭亡。高瑶、杨守随等人屡次上疏,希望恢复其帝号。宪宗起初有所顾虑,主要是太庙位置已满,若为其加庙号,需迁走一位祖宗神主,牵涉极大。但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终于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虽然未能进入太庙,但至少洗刷了“戾”的污名。
——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
景皇帝的正妻汪氏,北直隶大兴人,早在正统十年便被册封为郕王妃,后被立为皇后。她以仁慈著称,在北京保卫战中曾出资收殓战死者遗体,被誉为“贤后”。但因反对改立太子,她在景泰三年被废。幸运的是,英宗复辟后,汪氏因当初的反对立场而逃过殉葬之劫。最终,历经五朝,她于1506年去世,次年被合葬景泰陵,谥号“贞惠安和景皇后”。她一生身份几经起落,可谓命运多舛,却最终与丈夫同眠,实属难得。
——景泰陵的改建——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世宗朱厚熜巡视天寿山途中,顺道拜谒景泰陵。亲临其地后,他发现陵寝规格仍是亲王级别,远不符合皇帝身份,遂下令改建。绿瓦换为黄瓦,增建碑亭、殿宇,使景泰陵终于在规制上与皇陵相称。世宗此举,不仅是对朱祁钰的追尊,更是借机抬高自身地位。毕竟,他与朱祁钰一样,皆属小宗入继,命运有几分相似。
——结语——
景泰陵的曲折命运,折射出明代复杂的政治斗争。英宗的刻薄无情与宪宗的宽厚大度形成鲜明对比。若没有宪宗的仁心,朱祁钰恐怕难以洗去“戾王”的恶名。而世宗的修缮,则既是对历史的修补,也有自身政治考量。可惜清军入关后,景泰陵远不及十三陵受到重视,历经数百年风霜,今仅存碑亭、棱恩门等残迹。它的存在,既是一段尘封的帝王往事,也是明朝兴衰的注脚。